東北網4月6日訊 清明節期間,有這樣一群鍾愛漢服服飾、復古中國傳統的漢服愛好者,通過QQ群“集結”在九站公園,以古典的方式度過了一個傳統的寒食節與清明節。
記者看到,清明期間,除了一些祭祀活動之外,還有不少愛好者穿上各個朝代,五顏六色的華美服飾游園賞景,成為寒食暨清明節當天九站公園內最獨特的一道風景。當日,現場的市民及游客被50餘名漢服愛好者身上的華美服飾所吸引。曲裾、高腰襦裙、圓領袍衫、襖裙、朱子深衣……各具風情,美不勝收,不少市民感嘆仿佛“穿越”回古代。
漢服愛好者們向市民及游客派發宣傳單並普及傳統文化知識:清明是夏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至今;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成為清明掃墓了。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此外,清明的習俗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斗雞、雕畫雞蛋等。
當天50餘名漢服愛好者穿傳統漢服,朗誦反映清明時節民俗風情的唐宋詩詞。飄逸古雅的漢服,朗朗上口的詩詞,不僅讓到場者領略到了古人對先人的敬仰之情,也讓許多市民及游客感受到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