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7日訊(記者 侯巍) 四月的遜克縣仍舊春寒料峭,但冰雪覆蓋下的黑土地卻蘊藏了無限希望。40年前,這裡雲集了77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播灑著青春與熱血。40年後,知青賈愛春重返第二故鄉黑河市遜克縣山河村,再次讓這片土地變得炙熱起來。4月5日,記者走進遜克縣山河村,感受老知青為小鄉村發展注入的活力。
賈愛春(右一)、徐桔桔(中)與村民看農機。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愛在山水間流淌
在遜克縣,大家稱呼賈愛春為賈大姐,親切而敬重。記者見到這位63歲的“老大姐”時,瞬間就被她的熱情感染了。賈大姐說,山河村與知青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金訓華等典型人物就出自這裡。自己也是受到他們事跡的鼓舞纔來到這裡,是山河村老鄉用朴實和善良深深地感動了知青,接納了知青。

在知青會館內,徐桔桔向記者們講述過去的故事。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賈愛春介紹,當年山河村僅24戶人家,知青是這裡的主要勞動力。在勞動中,知青與村民結下深深的友誼,知青們工作起來比當地人還棒。“村民是我生命起航的領路人,是這片土地讓我們成長,成熟”。
多年後,這裡的村民仍與知青們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賈愛春說,村民們想著老知青,采了山貨後首先想著給老知青們寄去。而知青們也忘不了山河村,對這片黑土地懷有深厚的感情和牽掛,大家總想著為村民做點事。“我的青春年華,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都流逝在這裡,真的忘不了,真捨不得離開。”

討論春種。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重走一回知青路,為這裡的鄉親們發揮一點熱情”。2009年9月,已返城多年的賈愛春60歲之際毅然回到山河村,“就是要快點帶動鄉親們致富”。從此,山河村開啟了嶄新的篇章。
查看玉米晾曬情況。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小山村的大農機之路
在縣鄉兩級政府的幫助支持下,山河村重新恢復村建制,選舉產生了新一屆村委會,徐桔桔擔任村支書。在徐桔桔、賈愛春等5名下鄉知青的倡導下,村裡2012年成立了農機合作社,每人投資5萬元,97戶農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入股。
賈愛春與徐桔桔看大農機耙雪。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收獲的季節,最激動的就屬賈愛春和徐桔桔了。為了盡快賣出去糧食,賈愛春忙著秋收三天三夜沒合眼,徐桔桔親自跟著糧車跑,回村時滿嘴大泡。這倆位60多歲的大姐,以實際行動贏得了村民信任。村民李奎友說,“我去年種了3?多玉米,從合作社分了26000多元。合作社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兩位知青的回歸,攪熱了邊城村莊。同在山河村下鄉的上海知青馬政德、陸鴻均明確表示,明年退休後一定要回到村裡做貢獻。曾在遜克縣克林村插隊的哈爾濱知青侯雲浦,聞訊來到山河村,專程“取經”要回克林村成立專業合作社。在老知青的感召下,遜克縣團結村走出去的企業家田玉成,投入資金成立合作社為家鄉經濟獻力。知青中的證?界“大腕”闞治東、全志傑也積極投身到第二故鄉的建設中。
徐桔桔與賈愛春從農機旁走過,這些農機是山河村種植的好幫手。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有了知青團隊做後盾,賈愛春、徐桔桔對山河村的發展充滿了信心。賈愛春說,這裡有山有水資源,今年我們要建立蔬菜種植基地,種植水稻,實行統種統銷。此外,還要建一個千萬元的農機合作社和一個千頭養豬場,讓入社的百姓家家戶戶過上好日子,那纔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今天的山河村,已難覓當年知青的足跡,紅磚房、水泥路,鐵柵欄、護院樹,家家戶戶停放現代化的大中型農機具。明日的山河村,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