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龍江省規范管理『小飯桌』細則將出臺
2013-04-09 08:55:3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劉夢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9日訊 從2月份開始,黑龍江省在國內率先探索以《省食品安全條例》及其配套文件形式規范管理“小飯桌”。目前,各市地正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實施細則。哈市學校周邊的“小飯桌”經營者們紛紛表示,希望哈市相關部門能夠早點依照省裡文件出臺細則,給自己一個“合法身份”。

  “小飯桌”應有“大管理”

  2012年2月開始,本報連續推出《小飯桌大多無照》《小飯桌期待正名》等十餘篇連續報道,關注哈市中小學周邊的“小飯桌”經營狀況。據調查,哈市各種各樣的“小飯桌”在千家以上,多屬於家庭式經營,基本上都處於難監管、難發照、無照營業狀態。

  哈市相關部門曾對轄區中小學進行校園食品安全檢查發現,30多家“小飯桌”在場地環境衛生、清潔消毒、人員資質、原料管理、包裝食品等方面,都存在不合規范現象。

  記者在哈市某小學附近的一家“小飯桌”內看到,2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內,擺放了八張桌子,不到十平方米的廚房,沒有消毒櫃,也沒有冰箱。當被問及有無辦理相關手續時,業主一會稱正在辦理,一會稱有正規手續。

  一位小飯桌的經營者說,中午來吃飯的有60多個孩子,自己的“小飯桌”開了好多年了,與學校配餐相比,學生們都愛吃。為了把自己的買賣做好,她也想辦個正規手續,可是去衛生監督部門、工商部門跑了一圈,“沒有人肯給咱發證”。

  此前,“小飯桌”的監管確實很薄弱。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哈市“小飯桌”曾發生過多起引發學生身體不適、食物中毒的事件。

  2006年9月,道外區某小學校的38名兒童在“小飯桌”內吃完午飯後,先後出現了腹瀉、嘔吐、發燒、乏力和面色蒼白等癥狀,有26名學生被確診為食物中毒。就在這起食物中毒事件發生後不久,呼蘭區的一家“小飯桌”再次發生學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經診斷,這些學生的病癥屬食物中毒,所幸學生們經救治後病情基本都得到了緩解。


 

  “小飯桌”終於有法可依

  2月6日,黑龍江省頒布實施了《黑龍江省校外托餐機構餐飲服務許可管理辦法(試行)》、《黑龍江省校外托餐機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辦法》中規定:“小飯桌”等校外托餐機構(以下簡稱“小飯桌”)必須取得《餐飲服務許可證》後方可經營,原料、添加劑等要建立索證索票制度以保證食品安全,“小飯桌”終於有了正名的機會。同時,擅自經營“小飯桌”的將沒收所得外並處兩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兩個《辦法》明確了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管全省校外托餐機構餐飲服務許可管理工作,市(地)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校外托餐機構餐飲服務許可管理工作,縣(市、區)級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承擔校外托餐機構餐飲服務許可受理、審批等工作。

  《辦法》對校外托餐機構進行了界定:《辦法》所適用的校外托餐機構,是指受中小學生監護人委托,在學校以外專門為在校中小學生提供餐飲服務且就餐學生不多於30人的餐飲服務提供者。“小飯桌”經營者應當在藥監部門取得《餐飲服務許可證》後方可經營,“小飯桌”法人要負起相應法律責任。

  《辦法》也明確了,經營“小飯桌”必須符合這些“硬杠”:有相對獨立的食品加工操作間(區)、用餐間(區)、衛生間等固定場所;具有與經營的食品品種、數量相適應的設備或者設施;具有合理的加工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與直接入口食品、原料與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觸有毒物,不潔物;具有與經營規模相適應的健康從業人員。“小飯桌”場所建築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就餐學生人均建築面積3平方米以上,廚房使用面積不得小於5平方米。


 

  “小飯桌”期待早日能領證

  《辦法》的出臺,使得存在多年的“小飯桌”終於有了正名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中小學生午餐有了進一步保障。

  “我家都經營十多年了,雖然規模小,但還是挺受歡迎的,希望能有個正規手續,給學生和家長一個交代。”“聽說省裡出臺新文件了,我們也能辦理正規手續了,哈市啥時候可以辦理正規手續啊?啥時候能給我們名分呢?”不少小飯桌經營者表示,希望能早點辦個合法手續。

  花園街附近的一處小飯桌經營者說,希望有關部門早點來自己家的場所看看,提出整改意見,“不然‘摸黑’走路,遲早有崴腳的時候。”這家業主的話代表了大多數經營者的心態,希望哈市的實施細則早日出臺,有關部門能夠早點上門來審核發照。

  還有的業主希望能夠加強監管,好的發小紅旗,不好的取締。

  記者在哈市香坊區某小學附近發現,一家“小飯桌”已經開了很多年,期間雖然幾易其主,但“小飯桌”在學生家長間的口碑卻一直不倒,漸漸創出了自己的“品牌”。店主說,樹立品牌意識首先要把好原料關,從豆油到調料,從青菜到米面,全部用品牌產品。希望有關部門能站出來管理市場,把不合格的“小飯桌”取締,給合格的“小飯桌”發營業執照或誠信紅旗之類的牌子。


 

  部分“小飯桌”靠自律贏口碑

  哈市民生路附近一個“小飯桌”的經營者表示,“我家已經在這裡乾了十來年了,從來沒出現過吃壞孩子的情況,咱家就守著學校門口,沒有信譽,那還能堅持這麼久?”據經營者介紹,她每天親自去采購食材,豆油也是黑龍江省農墾系統名牌食用油,廚師都是合作多年的老姐妹,她們個人不但注意做飯要乾淨,每年都要體檢,打疫苗。這位大姐略帶自豪地講,正因為自己經營得好,每年收入都很可觀。

  近日,聽說黑龍江省開始為“小飯桌”登記的消息後,王女士也去相關部門打探消息,“我家能不能辦理正規手續?”王女士在哈市南崗區教化街某商場樓上的快餐廳有明檔餐飲的窗口,有合格的衛生許可,純機器操作,衛生又美味。同時,王女士的檔口還加工營養快餐,每到中午推車去工大附中門口賣,經營時間長了,王女士的營養快餐有了信譽,還挺受師生歡迎的,每天能賣500多份。王女士希望能有個正規的手續,經營起來名正言順,對校方、師生都有個交代。

  有的“小飯桌”由於“信譽好”,和學校建立了常年聯系,不少班級的學生都在“小飯桌”訂飯,學生只要把自己的飯盒寄放在“小飯桌”,每天中午到學校門口認飯盒取餐。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由於不能像飯店那樣可以掛幌、打廣告,“小飯桌”要靠時間驗證積攢出好名聲,這其中有不少經營者很珍惜自己得之不易的穩定聲譽,努力花樣翻新,保證質量,保證學生愛吃;還有的經營者在送飯的飯箱子、面包車上都打上了自家“小飯桌”的名號。


 

  有些“小飯桌”距離“硬杠”還有差距

  近日,記者走進了哈市花園街、風華小區、安國街等中小學附近的街區和社區。在經緯小學附近送餐的“小飯桌”大約有十家左右,大多是民宅改的,有不少是老式住宅,面積都不大。在哈市風華小區的一個“小飯桌”經營點內記者看到,原房子的格局被改動了,客廳和臥室放上桌椅變作餐廳,陽臺搭起了灶臺。走訪中記者也了解到,在“小飯桌”做飯的基本上都是家庭主婦,沒有嚴格的衛生標准,至於做飯的人身體健康如何,有沒有疾病,是不是辦理了健康證,大多也僅憑經營者的口頭承諾,無從考證。說起餐飲的衛生和原材料質量,很多家長也是稀裡糊涂。

  按照《辦法》規定,多數“小飯桌”還不具備經營條件。

  隨後,記者走訪了哈爾濱市一些小學校後發現,每個小學校的旁邊基本都有“小飯桌”,一些生源多的大校周邊的“小飯桌”多在10家以上。保守估計,哈市各種各樣的“小飯桌”在千家以上,基本上都屬於無照經營。

  哈市一所小學校的校長表示,省裡出臺《辦法》要求學校配合食藥監部門管理“小飯桌”,對合格的進行公示,這是一件好事。不過目前還沒有接到有關部門提供的通過審核發照“小飯桌”的名單。

  據媒體消息,近日哈市開始為“小飯桌”登記,哈市食藥監部門近期將召開新聞發布會,出臺哈市相關細則。比如,校外托餐機構餐飲服務許可證有效期三年、學生法定監護人需與校外托餐機構簽訂學生供餐服務合同等。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