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9日訊 微信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這款騰訊推出的免費軟件,目前在中國的用戶已經超過3億。然而,前不久有消息稱,運營商准備向微信業務收費,一時間,來自民眾的質疑聲充斥網絡。而工信部近日關於微信收費的表態似乎讓微信收費箭在弦上。

2013年3月工信部稱協調解決收費要求。
不用微信就OUT
通訊運營商“暗戰”微信,要對其“收費”,作為中國移動動感地帶用戶,大三學生張岩發短信的數量在明顯減少——套餐每月贈送200條免費短信,以前不到10天就用完,現在到月底仍有剩餘。
用來替代短信的,正是微信。“周邊的人都在用,又方便又省錢。”他說。
從2011年初微信正式上線以來,微信正在從年輕人的“專屬”工具變成大眾交流工具。不同的人群,給出不同的答案。
張岩的答案很專業:智能手機的普及給了微信足夠的生長空間;短信0.1元1條,發送微信會產生流量費,但便宜很多,包月使用更合適。以移動公司20元150M包月套餐為例,看微博玩微信完全夠用;微信能完全實現短信功能,還能語音聊天、建立群組等。“另外,搖一搖功能,輕松就可找到身邊的朋友。”
使用微信的年輕人大有人在,張岩告訴記者,在他的朋友圈子裡,不用微信就“OUT”了。“微信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和身在外國的朋友交流不用交納高昂的通訊費用,只要有網絡,就能隨時溝通。”張岩說。
近日,市民老劉過60歲生日,其中一個生日禮物是iPhone5。兒子送他手機的原因,是要建個家族微信群。在孫子的幫助下,劉先生現在已經熟練地使用微信和家人聊天了。“年紀大了,用拼音、手寫發信息都不方便,微信發送語音的功能,正好適合老年人用。”老劉說。
微信也走進人們工作中。一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表示,微信就像一個移動會議室,不論身在何處,只要有意向,就能來場臨時性的“頭腦風暴”。特別是語音功能,讓人們的交流更徹底、更直接,省去了敲打文字、難以准確表達的麻煩。
短信霸主地位不保
目前,比短信功能更強大的微信,正在挑戰著短信已居於長達十幾年的即時通訊霸主地位。
根據統計,全國電信行業在今年春節假期期間,內地短信業務量311.7億條,同比增長8.3%。不過,按11.1億手機用戶計算,人均發送短信數量為28條。而在2012年春節,手機用戶為9.86億戶,人均發送短信數量至少30條。
在全國短信業務增速放緩之時,哈爾濱市的短信行業受到的衝擊則更加嚴重,甚至部分通訊運營商出現短信發送數量下降的情況。
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中國移動哈爾濱分公司手機用戶短信發送數量比去年同期下降約7%;今年2月,短信發送數量下降約10%,呈現負增長局面。
七成人反對收費
微信收費問題成為“2013博鰲亞洲論壇”的熱點話題之一。
在論壇上,展開一項針對3000多人的調查,9.8%的人投票支持“只要不向消費者收費就行,支持運營商向騰訊收費”;71%的人反對收費;認為“只要我自己不出錢,收不收錢跟我沒關系”的人佔據了19%。
騰訊總裁劉熾平稱,用戶在流量上已經付基礎費用,而運營商因數據業務的發展,營收得到提高,運營商因為微信等應用收到了更多的流量費。他稱,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於微信這一類即時通訊業務收費。
騰訊2012年的財報顯示,微信與WeChat(微信海外市場名稱)的注冊賬戶總數已超過3億。
中國移動戰略決策諮詢委員會主任、原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說,微信確實造成了運營商網絡負擔加重,而運營商從用戶收取的流量費尚無法平衡網絡成本。是否收費,要兼顧消費者、騰訊和移動互聯網營運商三方的利益,纔符合市場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