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9日訊 去冬今春出現的賣糧難讓許多農民犯了難。而記者在雙城市新興鎮新勝村了解到,由於規模化養殖,該村自產糧食不夠用,每年還要外購6000噸玉米。
一個養殖戶“吃光”四鄰糧
4月3日,新勝村很熱鬧,大街小巷停著不少外地的賣糧車輛。
李輝武是新勝村有名的養殖大戶,養殖蛋雞1萬只。他說:“除飼料外,一只雞每天要消耗二兩玉米,一萬只雞一年能消耗365噸玉米。我家20畝耕地所產的10多噸玉米僅夠喂10多天的,這些雞去年把四鄰的玉米都‘吃光’了。”
吉林省榆樹市的一個糧販對記者說:“新勝村對玉米的需求量很大,我們每年這個時節都來這裡賣玉米。”
糧食成新勝村的“硬通貨”
據新勝村黨支部書記范月霞介紹,新勝村每年種植1.4萬畝玉米,年產8400噸,這些玉米僅夠全村40萬只蛋雞吃210天,一年要外購6000多噸玉米。
范月霞說:“新勝蛋禽批發大市場2000年建成,養殖戶從幾十戶發展到目前的100多戶,蛋雞從10萬只發展到現在的40多萬只,過去賣糧難,現在糧食是村裡的‘硬通貨’。”
全鎮一年要“進口”上億斤糧食
據新興鎮黨委書記齊瑞東介紹,去年該鎮糧食總產量為1.3億斤,僅夠全鎮260萬只雞吃200多天。
記者了解到,新興鎮正在建設30萬只肉雞和10萬只無公害蛋雞養殖基地,到年底總數將達到300萬只,再加上原有的5000多頭奶牛,全鎮畜牧業一年要“進口”上億斤糧食。
省農科院總經濟師矯江表示,過腹增值,既可以解決賣糧難,又可以實現農民增收,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多扶持,並且搞好後續深加工,讓養殖業更有後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