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0日訊 連日來,板藍根的價格走勢被盯得更緊,大同區種板藍根的和收板藍根的,都准備適時“出手”。4月8日,大同八井子中藥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李榮權,指著院子裡堆積的板藍根說,前天價格又漲了。

10多年前,李榮權還是一個收購板藍根的商販,如今他帶領1300多名農民,每年種2萬多畝地的板藍根。他的合作社,和全國17個藥材市場有往來。
他說自己能做這麼大的買賣,是因為政府引導得好。他還說,大同能擁有全國最大的板藍根基地,形成產業化,影響市場價格,也都是政府積極引導、深度謀劃的結果。
從農民試種到政府引導,大同板藍根的種植面積每年以萬畝遞增
4月8日,八井子鄉農業科技主題公園內,20多個農民在翻曬板藍根。板藍根一行行地堆在一起,覆蓋了四五十畝地。
正在現場勞作的永和村農民王世喜告訴記者,這兒地方大,就借來翻曬板藍根了,已經曬10多天了。在場的每個人最少都種10畝地。
王世喜種10多年了,最初10畝,去年是30畝,今年還會多種。“一畝地賣1000多元,再去掉成本,一年最少能賺10萬元。”他說,“這多虧了政府。”
原來,早在1998年,八井子鄉和高臺子鎮,就有農民試種板藍根。兩年後,大同區政府看到苗頭,有計劃引導,一舉改寫了我省不能種植板藍根的歷史。
2002年,大同區政府專門成立藥材辦,推進板藍根大面積種植。當時看到的是比較效益,種板藍根比種玉米賺錢。
在區政府的引導下,大同區板藍根的種植面積,以年均萬畝遞增。區藥材辦主任董作峰說,到去年達到17萬畝,總產量2.9萬噸,成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一個主導產業。
從單打獨斗到合作社經營,政府力推板藍根產業化發展
2003年春季“非典”,大同板藍根賺到了大錢。受利益驅動,農民們種得更多了,可是秋收之後,卻大量滯銷。
“那年板藍根太濕,賣不出去,農民的承受力差,第二年就可能不種。”八井子鄉黨委書記張明輝說,“在這個關鍵時刻,政府又出面了。”
2004年,大同區主要領導帶隊,去安徽和河北等地給農民找經銷商,看到南方藥企對板藍根的需求,確信這是個好產業,又加大扶持力度,鼓勵組建合作社,把農民綁在一起抵抗市場風險。
這一年,僅八井子鄉就誕生六七個農民經紀人,和全國20多個藥商建立起長期伙伴關系。
從這一年開始,八井子鄉漸漸成為赤峰、齊齊哈爾、林甸等地區的板藍根集散地。
德學中藥材合作社在八井子鄉,負責人劉淑香說,她家開始只收板藍根,後來領導找她談過多次,建議她做成合作社。
這個合作社剛成立時有50多名社員,現在有200多名,每年種4000多畝板藍根。“有場所,有規模,農民信任,藥商也願意合作。”劉淑香說,“每次貨還沒給發,藥商百八十萬的貨款就敢先打過來。”
董作峰告訴記者,大同區至今有42家中藥材合作社,入社會員達到3570人。
從取得進入藥廠資格,到擁有全國定價權,再到與知名藥企合作,政府這只手一直推動
大同板藍根的品質比安徽亳州、河北安國的好,可是上些年沒有藥廠准入證,只能先掛上人家的證,然後纔能進藥廠,價格因此受到牽制。
眼看陷入窘局,政府又伸出了手。張明輝說:“2006年開始,我們鄉區兩級政府,開始發展基地,搞GAP認證。”GAP是中藥材標准化生產的技術規范,相當於藥廠准入證。
2008年12月,大同終於拿到國家的GAP認證,這樣就不受亳州、安國藥商的控制了,可以直接進入藥廠,真正形成了產業化。
兩年後,又是在政府的推動下,“中國板藍根之鄉”、“大慶大同板藍根”地理標志商標,相繼成為大同的“金字名片”。
大同區副區長馮曉平說:“這使得我們板藍根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空前提昇。同時我們的產量已經佔全國的60%,能左右全國市場價格了。”
因為這些原因,知名藥企白雲山找大同區合作。2010年開始,國內最大的板藍根生產企業——白雲山和黃中藥,在大同投資建設板藍根種植倉儲及物流基地。
目前,雙方考慮的已經不僅僅是種和收的事情,而是正探討在大同做深加工,延伸大同的板藍根產業鏈。
馮曉平說:“今年我們要通過GAP復檢,再力爭到2015年,讓大同的板藍根進入國家藥典。進入藥典之後,不管哪兒生產的板藍根,都要以大同的為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