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2日訊 每天下午四點,在克東縣玉崗鎮忠良村鶴鳴鶴翔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都會看到這樣一幅生動的畫面:一群奶牛悠閑地走出牛捨走進榨乳站,然後在自動榨乳機前自動排成兩排進行機械榨乳,不到一分鍾時間,新鮮誘人的牛奶就開始在透明的制冷奶罐裡湧動,自動計數器上的數字同時飛快地跳躍,在這兒不用任何人工操作,奶牛就能與機械默契配合,而養牛戶則是坐收可觀的利潤。
玉崗鎮忠良村是克東縣奶牛生產基礎較好、發展步伐較快的奶牛生產大村,奶牛產業是村民穩定增收的主導產業。在2008年以前,村裡的奶牛養殖都是一家一戶散養,采用手工擠奶或手推式小型榨乳機榨奶,養殖規模每戶在三五頭,大戶十到二十頭,養殖效益每頭三千元左右。2008年,問題奶粉事件使乳品行業的所有鏈條遭遇重創,奶牛養殖也不例外。企業不收購用手工擠的散奶,要求奶牛必須進入機械化榨乳站進行榨奶,農民養殖奶牛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分散養殖出現的技術難題和利益困局使養殖戶清醒地認識到,各自為戰沒有出路,只有化零為整、走規模養殖的路子纔能爭得話語權、獲得高效益。2010年6月,鶴鳴鶴翔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了。作為第一批入社的奶農,樊祥俊對入社之初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他說:“當時,入社的奶農全村只有5戶,入股形式是以奶牛進行入股,當時我們心裡都沒底,但縣裡和鎮裡領導多次到村裡給我們講成立合作社的好處、講外地的成功經驗,畜牧部門同志還帶我們到大慶去看了一趟,最後我們下定決心,加入合作社,結果是真賺了。以前散養奶牛產奶也就在4噸到4噸半左右,入社以後,奶牛產奶達到了6噸到6噸半。”
奶牛養殖合作社改變了傳統的單戶散養的模式,集中養殖使飼養區和擠奶區完全分開,奶牛在衛生舒適的環境下產奶,牛奶在全封閉系統中收集,既增加了牛奶的分量,又保證了牛奶的衛生質量,鮮奶銷售價格由每噸3000元提高到4000元,是普通鮮奶價格的1.4倍。同時奶牛養殖的組織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程度大大提昇,有效解決了小養殖與大市場的對接難題,實現了物資有保障、防疫有指導、養殖有計劃,銷售有渠道的良性運作,形成了合作社與社員的共贏局面。
嘗到了甜頭的奶農,進一步堅定了發展奶牛入社的信心。在典型示范帶動下,更多的奶戶加入了合作社。鶴鳴鶴翔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艷利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成員由最初的5戶奶農發展到現在的入社奶農60戶,有存欄高產奶牛360頭,2012年向飛鶴乳業交售鮮奶1968噸,實現利潤270萬元,入社成員平均分紅4.5萬元。”
近年來,克東縣依托龍頭企業飛鶴乳業的強勁帶動,不斷提昇奶源生產基地的規模化水平,打出了“乳業強縣”的大旗。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奶牛養殖合作社已經成為這個縣奶牛生產經營的全新模式,合作社的規模化、標准化運行,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服務龍頭企業發揮了積極作用。采訪中,克東縣畜牧獸醫局副局長周佩東介紹,自2008年克東縣第一家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注冊成立至今,全縣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了56家,入社養殖戶達到47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