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2日訊 每次降雪,記者走訪時發現,雖然大多數機動車道的積雪能夠及時被環衛部門清除完畢,但積雪都被“轉移”到了路邊和人行道上,使得本就狹窄的路面上堆起了一座座的小“雪山”,擋住了行人前進的腳步。有的環衛工人還直接把殘雪堆放在公交車站點,導致百姓不得不在機動車道上候車,還有一些商家業戶在自掃門前雪後,將積雪堆放在了臨街的綠化帶。
今年62歲的陳大娘向記者訴苦:“雪天本來就路滑,人行道最安全,但一不留心就會陷進雪堆裡,上了年紀的人都不敢出門了。”堆放在路口和巷道內大大小小的雪堆也給駕駛員增加了煩惱,出租車司機吳師傅的車就多次和雪堆“接吻”,他告訴記者,剛剛攢起的雪堆還好,碰到結冰的硬雪堆就難免刮碰到車體了。
按照降雪量的不同,我市對積雪清運完畢的規定時間也有所不同,小雪、中雪和大雪分別要在三、五和七日內清運完畢,但為什麼路面上一直有殘留的積雪。記者走訪北三區環衛處解到,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區的傾卸點已經飽和,尤其隨著後期降雪的頻繁,城區已經沒有積雪的傾卸點。
據了解,我市沒有集中銷毀積雪的積雪處理廠,為解決冬季積雪傾倒問題,各區分別在轄區內指定了一個傾倒點,大都以待開發的空地為首選區域,可容納雪量10萬立方米左右。除此之外,我市還在城區劃定了一個備用傾斜點,可容納積雪7-8萬立方米。但今冬的雪量讓各區環衛部門措手不及,只好將廢棄的學校和一些大型空地再度利用起來,盡管如此,還是容納不了龐大的積雪量。
不僅積雪無處傾卸,清運力量也顯得力不從心。記者在市環衛部門了解到,為了加大積雪的清掃和清運力度,去年冬天以來,我市和各區政府投資2000餘萬元,先後購置了大型清雪設備102餘臺套,清冰雪機械化率已經由三年前的不足10%一躍到近60%。機械數量的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清運速度,但駕駛員數量卻沒有隨之增加。據了解,每逢降雪後,各區環衛部門都竭盡全力高薪聘請大型機械的駕駛員。
究竟大量的積雪該傾卸在哪裡,隨著城區建設和開發的不斷加快,大面積的空地已經越來越少,各區的積雪傾卸點終將被一棟棟高樓大廈所取代。對於如何解決城區積雪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北方城市的經驗,建立融雪間不失為一個可以嘗試的新辦法。一個廢氣的鍋爐房就可以成為融雪地點,哈爾濱市在近年來就建立了融雪間,利用高壓蒸汽融雪,每小時可融雪百立方米,雪水直接排進污水管道,既節約了佔地空間,也加快了融雪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