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4月14日訊 昔日哈爾濱市滿街“鵲橋”人擠人,如今,傳統婚介所僅剩一家,落入日薄西山的境地。是誰搶了婚介所的蛋糕?在多日的調查走訪中記者了解到,隨著公益相親會、網絡紅娘、電視速配以及更直接快速的互聯網交友的興起,實體婚介已經敗下陣來,多元化相親正在改變冰城婚戀市場格局。

如今很多單身男女選擇通過婚戀網交友
昔日:到婚介所登記得“走後門”
如今:街上難覓婚介所蹤跡
來管理部門年審的婚介所少了,哈市街面上的婚介所也難覓蹤跡。當年,哈市南崗區、道裡區聚集著大量的民營婚介所,尤其在新陽路、西大直街等繁華街路上,市民不經意抬頭就可以看到路兩邊樓房窗戶裡,寫著紅色大字的“婚介”招牌,而如今記者踏查這些地方卻找不到任何婚介所了,更難尋昔日的紅火場景。
“我們婚介所以往是門庭若市,每天屋內都是滿滿的,有時候周末來都要排大隊登記,要想早點兒見對象得‘走後門’托人。”曾在道裡區安昇街開婚介所的於麗,兩年前就已經將婚介所的店面改成了房屋中介,她告訴記者,十多年前是婚介所最火的時期。那時有人為了找到條件好的對象,都得托人找她,還得送煙送水果,希望能早日相約見面。
“和早幾年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我開過5家婚介分公司,業務好時遍及哈市各區,但後來客源越來越少,所以陸續都關了。”經營了近10年婚介所的王寧對記者說,她現在仍在思考如何重新叫響婚介所這張牌。
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在哈市婚介黃金時期,僅南崗一個區就有一百多家婚介所,全市婚介所在三四百家左右,為了打造誠信婚介,哈市民政部門還推出過“十佳婚介”評選活動。現在有的網站上,還保存著曾經入選的26家婚介所,可見當年的輝煌。
“誠信危機”讓市民對傳統婚介望而卻步
昔日冰城“鵲橋”人擠人,如今為何走向沒落?“過去那種靠在報紙上打中縫廣告,在家等客人上門的經營模式已很難維持下去。”曾經營婚介所的於麗對目前哈市傳統婚介的境遇一點兒也不覺得奇怪,她告訴記者,相對於新型婚介方式狼煙四起的局面,傳統婚介所靠“婚托”,靠見面相親,靠“相貌英俊、有房有車”的征婚廣告語招攬生意已經過時了,眾多虛假信息更使傳統婚介淹沒在了“誠信危機”中。
“我就曾被婚介騙過,花了1000多元中介費,最後也沒找到合適的對象。”采訪中,將近50歲的市民孫春華說起到婚介找對象的經歷仍心存不滿,5年前離婚的他,先後去過幾家婚介,每次去了之後都是先交100元中介費,然後工作人員打電話幫著約見相親對象。“我在兩家婚介曾見過同一個對象,後來纔知道是‘婚托’,最後落得人財兩空。”
而幾年前,記者也曾現場走訪過哈市部分婚介所,其辦公場地都比較狹小,工作人員多為店老板,一張辦公桌外加一臺電腦,收了介紹費後,介紹四五次不成,就不再管了。
對此,從事多年婚介所管理工作的道外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科長武百恆認為,內部因素是傳統婚介所沒落的原因之一。一些婚介機構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以牟取利益為目的,造成很多社會問題和投訴,致使人們對傳統婚介望而卻步。
多元化相親“逼退”傳統婚介所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一方面是冰城實體婚介所經營慘淡紛紛倒閉,而另一方面是網絡婚戀,電視、報紙等媒體相親活動越來越興旺,成為大部分單身男女的首選。可見,外力衝擊成為壓倒婚介所的最主要原因。
“今年的相親會啥時舉辦?我要給姑娘報個名。”雖然已經在數月前就結束了相親活動,但本報仍能接到這樣的相親“求助電話”。從2008年起,本報就借助媒體的公益性平臺,當起了冰城的“紅娘”,相繼舉辦了“生活之戀·月月相親”、 “201314”情人節相親會等大型公益性婚戀交友活動,引發了冰城交友熱潮。同時,為了給青年男女提供展示自我風采的機會,本報還專門開闢了“尋愛”版面,刊登相親信息,也受到單身男女的追捧,每天前來報名的人應接不暇。
而除了公益相親活動外,電視婚介也成為單身男女選擇的平臺之一。2011年,本報聯手江蘇衛視推出的“《非誠勿擾》龍江號”,首次在我省將平面媒體和電視、網絡結合起來,兩天就有700餘人報名參與,在哈爾濱掀起了“全城熱戀”的狂潮。
同時,網絡紅娘也格外紅火,目前哈市最大婚戀網站甜蜜蜜婚戀網的會員數達到了15000餘人。其負責人表示,傳統婚介對參與婚戀人士的身份資料難以確認,而婚戀網站卻建立了相應的措施,例如身份認證,為網絡婚戀增添了一道門檻。同時,網絡婚介比較簡單、便捷,更能滿足個性化需求,點擊鼠標查看資料,然後由專屬的紅娘對接。而現在的年輕人都習慣了通過網絡來溝通,網絡婚戀正好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不見面的可以直接網絡溝通。此外,婚戀網都是按年度收費,比婚介每次交費又省了很多。
對此,黑龍江省婚慶禮儀行業協會會長王光表示,現代交友方式的變化是對傳統婚介所最大的衝擊,電視相親、網絡交友、媒體公益性相親會,多元便捷。而傳統婚介所受地域限制、用戶選擇范圍狹窄等因素的影響,已經不適應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所以被迫淘汰。
哈市社科院研究員姜鷗則表示,現在網絡發達,點擊一下鼠標,單身男女可以先互相認識,談得投機再見面,不行就不見面,少了羞答答見面的尷尬。而且現在青年人工作壓力大,沒有太多時間去相親,網絡、相親會讓他們在工作之餘就能談天說地,而且雙方直接對話,不用再經過中介篩選那一關。所以可以說,新方式逼迫傳統婚介讓位。
婚介所“變臉”將催生朝陽產業 “相親經濟”來了
如何改變傳統婚介機構的困境,哈市道裡區民政局的翟科長表示,隨著婚戀網站的衝擊越來越強,電視交友節目越來越火,傳統婚介服務佔據市場比例的份額越來越少,但傳統婚介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畢竟要眼見為實,所以只有將網絡的信息化優勢和傳統婚介的人性化服務進行完美的結合,婚介行業纔能更加健康和良性地發展。
在哈市經營著一家高級婚戀俱樂部的負責人李剛已經嘗到了這種雙結合方式的甜頭。他和妻子曾開過一個婚介的實體店,還在道裡區民政局注冊過,但經營一年後,發現單靠刊登婚介信息、約會見面相親等傳統模式,並不吸引單身男女。於是他注冊了一個婚戀網站,並通過會員模式進行運營,短短幾個月就聚集了500多名單身人士。他認為,迎接網絡時代的挑戰,傳統婚介要改變經營模式。但由於婚介行業的特殊性,婚戀最終還是要實實在在地面對面,所以也需要像婚介所那樣的“落地服務”。
姜鷗也表示,面對現代生活方式,婚介所也需要昇級,現在國內外最流行的就是交友俱樂部模式,把純婚介與商務、單身聚餐、交友會結合起來,推出會員制服務,專為都市金銀白領提供私密化婚介服務,十分受歡迎。部分俱樂部的收費價格不菲,有的每人每月的費用在一兩千元,高端的則在五六千元,這也是時下流行的相親經濟運營模式。“此外,我覺得婚介機構的經營理念也要轉變,不能再是原來的‘媒婆式’,只是幫忙約個見面,應該向專業化轉變,提昇規模和檔次,婚介要有意識地介入,能根據個體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婚戀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