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5日訊 “行車難,停車更難”。去年以來,這句話成了我市機動車司機常掛到嘴邊的一句話。
走進綏化市區,特別是市中心的幾條主要街道上,人們常常看到密密麻麻的大小車輛,佔滿整個街道,堵車、塞車現象時有發生,壓得這個城市似乎喘不過氣來。最繁華的人和、中興、廣安三條東西大街馬路牙子兩旁,全被劃上了泊車位,中直南路、中直北路兩側的人行道上,也被劃上了泊車位,停滿機動車,把行人擠上了馬路牙子邊的綠化帶裡。
“我在綏化市區開車轉了半天,怎麼就找不到一個停車場?”一位外地來綏化辦事的司機如是說。
停車佔道,自然加劇了行車的擁擠、堵塞,也加大了交警們的工作壓力和工作量。市交警支隊副支隊長、北林公安分局副局長、交警大隊長曹文玉說,我市去年以來交通擁擠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新增私人車輛速度較快,每年以兩三千輛的速度增加,但街道的寬度依舊,想解決車輛擁擠,一個辦法像大城市一樣,建立交橋和闢建外二環三環。另一個辦法就是多建停車場,在城市規劃中,有停車場的一席之地,用長遠發展的眼光,科學分布。比如,目前美食城就應該建一個大型多層地下停車場,這樣,整個鬧市區無處停車,行駛車輛擁擠的現象就能得到緩解。
在市住建局采訪時,副局長劉東志告訴記者,科學布局、配套修建停車場對我市目前而言,確實必要及時。目前我市真正收費停車場僅市第一醫院一家,絕大部分都是單位和公共停車場。停車場建設完全可以推向市場,誰投資、誰受益。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新興的產業,不僅可以緩解我市目前車難行和停車難、解決部分車主冬天無暖庫損害車輛的問題;同時還緩解政府在這方面投資的壓力;另外,還能安置一批人員就業。一箭三雕,何樂不為。
每一座城市都是一個大家庭,每一個市民都是這個大家庭成員的一分子。故此,有人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口號。
綏化市區,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年來,隨著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綏化城區,正以嶄新的面貌和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今年3月,我市還被評為“2012年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的城市”。
但我們的城市並非白璧無瑕,諸如配套建設跟不上、生態環境差、服務功能不完善、城市建築形式單一、缺乏文化品位和現代氣息,城市規劃、城市建設與城市運行三個階段之間的管理脫節等方面的硬件問題仍在制約城市的健康發展。再如城市衛生管理跟不上、市民愛城意識不高、城市綠化保護不力、髒亂差等現象仍舊存在。
我愛我家,我愛我城。建設美麗綏化城,市委、市政府有決策權,相關部門有建設管理權,而作為普通市民,我們則有監督和建議的權利和責任。
本報開闢《共建美好綏化城》專欄,請廣大讀者和市民以討論、建議、見聞的形式,積極參與投稿,為建設我們共同的家園獻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