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總決賽落下帷幕,哈爾濱人劉卓作為黃綺珊的鋼琴伴奏被觀眾所知,網友稱他是一個有纔又有點胖的東北漢子。在北漂9年的打拼中,劉卓從一位普通的鍵盤手成長為一名音樂制作人。

劉卓(左)在《我是歌手》為黃綺珊鋼琴伴奏

劉卓 圖片由劉卓提供
11日,記者聯系上劉卓時,他正在准備12日晚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總決賽的錄制。“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錄音、編曲、排練,時間安排得滿滿的,經常累得睡不著覺。”即便這樣辛苦,他每晚睡前滿腦子想得都還是小曲小調,突然出現靈感,他會馬上坐起來用紙筆記錄下來。劉卓告訴記者,他這樣努力是因為他要離夢想更近一步——做最優秀的音樂人。
為學鋼琴挨了不少打
出生於1981年的劉卓7歲開始學鋼琴,談到小時候學習鋼琴的經歷,劉卓說,全是父母逼出來的。當時同齡的孩子都在外面玩,而他被逼著學琴,所以特別逆反,一旦耍脾氣不練了就會被父親打。“我爸爸是當警察的,特別威嚴,我也只能屈服了。”劉卓笑著對記者說,如果不是當年的堅持,又怎麼會有今天的成就。
劉卓真正愛上音樂是在大學時期,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傾向樂隊”,開始不斷地參加演出,這讓他體會到了音樂帶來的快樂。2000年,從哈爾濱師范專科學校(現哈爾濱學院)音樂系畢業後,劉卓得到了一個去繼紅小學當音樂老師的機會,在經過一番思考後他仍然覺得自己更適合做一個自由的音樂人,所以放棄了那個機會。後來,他順從家人的安排去俄羅斯進修音樂。但是不到半年,他便以苦、累為由回到了哈爾濱。劉卓告訴記者:“當時我想,在國外進修學成歸來後,我還是做一個音樂老師,只不過是學歷提昇了,工作地點從一間小學換到了一間大學。”
其後劉卓選擇在酒吧演出,過著還算安穩的生活。有一天晚上,劉媽媽去酒吧看劉卓表演,由於劉媽媽在臺下的觀眾中顯得年齡略大,一位觀眾不禁上前詢問,劉媽媽驕傲地告訴那位觀眾,臺上表演的是自己的兒子,但沒想到那位觀眾以不可置信的語氣反問:“為什麼你會讓兒子來這種地方演出?”
就是因為這一句話,劉卓堅定了要在音樂專業領域“成名”給父母爭光的決心,而當時他對“成名”的理解不過是能與大明星同臺演出。懷揣著這個夢想,他與樂隊的朋友們踏上了北漂的道路。
揣著2000元北漂圓夢
2004年,懷揣著2000元錢的劉卓與樂隊其他四名成員一起來到了北京。五人合租了一間月租金為1500元的公寓,憑著他們豐富的演出經驗,很快便在一家酒吧找到了工作。但由於工作地與居住地相距過遠,劉卓每天需要扛著兩臺共約70斤的琴搭公交上班。等車、轉車,單程就需要近2個小時,凌晨1點下班後和朋友拼車回家。雖然累了些,但每個月能有五六千的收入,這讓他有了些許滿足。
“在北京的這些年,不是沒有過難、累的時候,尤其看著哈爾濱的音樂人北漂、回鄉、轉行,也會有瞬間的心動,但音樂始終是我的夢想,為了實現夢想,再無奈、失落、痛苦最後依然要坦然面對。”劉卓說。
和其他北漂音樂人相比,劉卓無疑是幸運的,但這種運氣的基礎卻是他的努力與堅持。2007年,黃征出新專輯要找樂隊伴奏,經過朋友的引薦,劉卓抓住了這個機會,自此便開啟了他通往夢想的第一道大門。
隨後的機會接踵而至,隨著同李宇春、羽泉、水木年華、楊坤、孫楠、韓紅、那英等明星合作次數的增多,劉卓的工作量也開始增大,排練時需要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
今後工作重點是編曲
要做最優秀的音樂人
目前,劉卓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編曲和寫歌上。近年來,在沒有彩排的時候他依然會工作到凌晨2點。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滿腦子裡都是小曲小調,通常輾轉反側幾個小時纔會睡著。而他編的曲也已經被圈內認可,《我是歌手》中黃綺珊的《剪愛》、2013春晚中孫儷和李健合唱的《風吹麥浪》及宋祖英、席琳迪翁合唱的《茉莉花》等都是劉卓參與編曲的。
在錄制完《我是歌手》後,劉卓將參加2013《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節目的錄制,擔當鍵盤手。現在的劉卓依然在為了實現“做最優秀的音樂人”這個夢想而忙碌,忙著錄節目、忙著編曲、忙著寫歌,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中他將時刻保持創作的熱情,踏實地做自己的音樂,做一個最優秀的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