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2日訊 肇源——美麗的濱江小城。
當地,江魚名聲在外!為啥名氣這麼大?水好魚鮮。
從大興安嶺伊勒呼裡山噴湧而出的嫩江之水和從吉林長白山天池飛流直下的第二松花江,在此匯成壯美的松花江,這水怎能不好!
好水養好魚,好魚自然鮮。

肇源江魚已然盤活一方經濟,能否順勢而上、縱深發展,完成鯉魚躍龍門那完美一跳。
一條江魚“勾”來無數外地客
每年一開江,這江魚就“勾”來眾多開車搶著嘗鮮的外地人。
這些外地車不光有黑A、黑B,近些年還多了不少吉J的。
每年4月,冰封了數月的松花江,蘇醒解凍,順流開江。在大江裡藏了一冬,憋屈了四五個月的魚兒此刻舒展筋骨,開始暢游。
這些魚兒在江裡忍飢挨餓一冬,體內脂肪已消失殆盡、廢物也排得乾乾淨淨。這時候的魚,肉質緊密、不肥不爛,烹調之後,滋味鮮美難以形容。
開江一個月收入抵仨月
松花江的源頭就在肇源三江口,其所在位置上風上水,最先開江,佔盡“鮮”機:一到開江季節,縣裡賓館“一床難求”、江邊魚館“一桌難求”。
來的人,都是奔著開江魚的,每家飯館的招牌菜也都是這江魚。
在開江的節骨眼上,江魚還很稀少,其身價自然“撒起歡兒來”,客人遠道而來,等著嘗“鮮”,對價錢都不計較,能吃到已屬幸運了。
沾了開江的光,就連平日最常見的鯉拐子、鯰魚球子、鯽瓜子身價也都“躥”了不老少。
江魚,提高了肇源的知名度,帶火了當地餐飲業。友誼村農民吳臣家住江邊,從小就吃魚做魚,開江魚館也有好幾年了。眼見肇源江魚越來越值錢,他投資近百萬元,新購進了一艘大型拖船,開起了江上魚館,讓游客吃在江上、游在江上。
收入怎麼樣?老吳心中有本賬:平均一天進賬2萬來塊錢,除去成本,純賺個萬八千的沒問題。
據當地一家江魚館老板介紹,每年開江的這一個月,店裡的純利潤就能達到全年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比平時三個月的收入都多。
省內外“肇源江魚館”一年賺2億
這些年,“肇源江魚”已成“金字招牌”,肇源人也借此賺了不少錢。
高利民,當地人稱其“高二”,也是江邊一家魚館的老板。這幾年,他著實嘗到了江魚的甜頭,賺得盆滿缽滿。
由於生意火,精明的他擔心有人借他的名字開店,還給自己的魚館注冊了商標,以防假冒。
記者在當地了解到,肇源當地有100多家江魚館,生意常年不錯。
大慶市以“肇源江魚”命名的飯店近300家,加上哈爾濱、沈陽、長春等地的“肇源江魚館”,至少有350家。僅大慶市的“肇源江魚館”,每年銷售收入至少50萬元,“肇源江魚”為省內外餐飲行業帶來的利潤在2億元以上。
江魚品牌遠近馳名
流金淌銀的松花江,賦予了肇源漁業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肇源水草田三分天下,境內江河泡沼交錯縱橫,水質優良,氣候適宜,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無任何工業污染,發展漁業得天獨厚。
肇源出產的鰲花、?花、黃顙、大白魚等名優魚,口感細膩,味道鮮美,與眾不同。
目前,肇源水產品已在大慶、哈爾濱、長春、松原等周邊市縣擁有了穩固的市場,每年外銷商品魚8000多噸,水產品銷售市場前景和潛力十分廣闊。
2013年底,肇源水產品產量將達到2.58萬噸,漁業總產值實現2.63億元。
近幾年,網箱養魚試驗獲得成功。名特優魚新品種養殖面積達到25萬畝,重點推廣了德國鏡鯉、黃顙魚、細鱗斜頜?、青魚、興凱湖大白魚、團頭魴、鱖魚、丁歲、彭澤鯽等十多個品種,打破了“四大家魚”一統天下的局面,豐富了當地漁業資源。
肇源江魚“有文化”
肇源,瀕臨嫩江、松花江,自古以來兩江流域的先民就以魚為食,有著悠久的吃魚傳統。
從小拉哈到白金寶,從“春捺缽”到“鰉魚貢”,深厚悠久的肇源魚文化在先民們前行的足跡中,不斷被繼承和發揚,成為6500年燦爛文明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肇源人不僅喜愛吃魚,會吃魚,更吃出了特有的魚文化。
肇源縣志水產篇記載,在對4500年前的白金寶遺址發掘中,發現了許多陶制網墜和魚骨,二站鎮雙榆樹遺址出土了整套冰?。到了遼代,肇源成了遼朝皇帝“春捺缽”的巡幸之地,而吃“魚頭宴”則成為遼朝皇帝召集文武大臣議事的重要活動之一。
至元明清三朝,肇源以出產鰉魚和“三花五羅十八子”而成為皇室貢魚的產地。
肇源鰉魚圈、鯰魚溝、黑魚汀等成了皇室貢魚的產地。在原永利鄉殷家亮子曾發現清乾隆23年刻制的牌匾。
如今,這些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遺存和文化活動,已成為當地“水文化”和“魚文化”的重要內容,且經久不衰,是濱江港城肇源的一張靚麗名片。
讓魚兒往更“深”處游
這幾年,綠色,讓肇源江魚闖出了名氣,但是,肇源江魚要實現由傳統粗放型養殖向現代高效生產邁進,就必須實現“從漁場到工廠、從漁船到游船”的深度跨越。
從漁場到工廠,是為了讓漁業向“深”處走,讓魚兒往遠處游。
肇源依托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和扶持水產品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
黑龍江省天源食品有限公司的水產品已經享譽全國,500噸水產品深加工擴建項目正在啟動中,進而打造“公司+基地+漁民”的產供銷、技工貿一條龍產業化運作,讓更多的肇源水產品由原字號產品變成深加工產品。
飲食文化、魚皮工藝畫、漁獵文化等為產業化發展帶來了巨大推力。
為了延伸水產業鏈條,肇源縣引導養殖戶發展以漁畜、漁禽、漁稻相結合的綜合養殖方式,綜合養魚面積達到了1.3萬畝。以河蟹為代表的特種養殖已形成規模,養殖面積已達5.2萬畝。
以魚帶“娛”發展旅游
肇源江魚,光吃不行,得讓它變著法地賺錢!
咋賺?動腦筋!發展休閑漁業,通過觀光旅游掙錢。
簡單地說,就是從漁船到游船,讓漁業往“高”處走;從在岸上吃,到去江上品;挖掘發揚當地特有民間習俗,將文化內涵注入,從單一吃魚,發展到了解當地漁業文化。
通過活動打造肇源旅游新體系,通過漁業帶動旅游業發展,延長產業鏈條。比如,從每年4月開始,舉辦“開江節”,將最原始的開江祭祀儀式穿插其中,原汁原味地呈現地域文化特色,以當地魚文化促進發展,形成品牌,帶動看魚、品魚活動。
同樣,入冬前,還可以搞“封江節”,冬季搞“冬捕節”,三節接連辦,互相帶動,必將帶來可觀的效益。
此外,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江水資源,還可以推出肇源龍舟賽、冬季垂釣、讓游客上船打魚等等項目,增加參與方式……總之,通過這一系列方式打造肇源旅游品牌,帶動產業發展,實現產業提檔昇級,增加附加值。
肇源大打綠色漁業品牌,形成了以“肇源江魚”為主,集生產銷售、精深加工、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產業鏈條。如何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打造一條相對完整、結構緊密、深入挖掘的產業鏈,是一個大課題。
如果把肇源漁業比作一條鮮活的“大鯉魚”,我們期待著,肇源漁業“跳過龍門”的那精彩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