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4月22日訊 25日是第28個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對於第一次生育的家庭來說,給孩子打疫苗是育兒的第一關鍵環節。接種時間、身體條件、有何禁忌癥等,都對疫苗的功效以及接種後可能產生的不適反應有著影響。特別是年輕父母,要了解寶寶對即將接種的疫苗是否有禁忌癥,否則很可能不僅沒有達到預防疾病的作用,反而會引發其他問題。日前,記者就兒童接種的相關注意事項采訪了哈爾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所所長李岩。

接種前了解禁忌癥
不同種類疫苗的禁忌不一樣。李岩所長說,家長在每次接種前應如實反應兒童的健康狀況,以減少疫苗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一般情況下有六種疫苗接種禁忌癥。
一、正患發熱、咳嗽、拉肚子等急性疾病的兒童,應暫緩接種疫苗;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待好轉後接種。
二、支氣管哮喘、有食物、藥物或疫苗過敏史的兒童,了解其致敏原後可以考慮接種。
三、免疫缺陷者、使用免疫抑制劑的兒童,不可使用脊灰、麻疹和卡介苗等活疫苗。注射丙種球蛋白4周後,纔能接種活疫苗。
四、既往接種後有嚴重不良反應的兒童,不可接種同種疫苗。
五、有癲癇、腦病和腦炎後遺癥等,不能接種百日咳、流腦和乙腦等疫苗。
六、有重癥慢性病者要暫緩接種或慎重接種。
李岩提醒,家長最好攜帶相關病史資料,家長難以判斷是否適合接種,一定要告訴醫生,由醫生決定。
嚴重不適要及時就醫
任何疫苗針對不同的人,在接種後都有可能產生不適反應。李岩所長說,接種疫苗24小時內,個別人可有局部疼痛、紅腫、癢感,或有低熱、疲倦、頭痛等,一般不需處理即自行消退。
接種疫苗後可能出現發熱反應。輕度發熱反應,1-2天可自行緩解,不需處理;中度發熱反應或者發熱時間超過48小時,可采用物理方法或對癥治療。
口服脊灰疫苗後個別有發熱、惡心、嘔吐、腹瀉和皮疹。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必要時可對癥治療。
接種疫苗後,少數兒童可能出現散在皮疹,通常不需特殊處理,必要時可對癥治療或遵醫囑進行處理。接種麻腮風疫苗可有腮腺和唾液腺腫大,一般1周內自行好轉,必要時可對癥處理。
如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請及時就醫。接種卡介苗後2周左右,局部可出現紅腫浸潤,若隨後化膿,形成小潰瘍,一般8-12周後結痂,切忌切開排膿。一般不需處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潔,防止繼發感染。局部膿腫潰瘍直徑超過10毫米並長期不愈,及時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