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4月23日訊 自春融期開始,哈市道橋部門開始對翻漿、凍脹、沈陷等破損路面進行簡易維修,目前已接近尾聲……22日,記者從哈市道橋辦舉行的路面簡易維修現場會上了解到,哈市將在“五一”前,在市政路面具備大修施工的條件下,對破損道路進行徹底修復,維修後的路面要達到行車平順,預計此項工作在6月10前全部完成。

施工人員在簡易維修翻漿路
簡修一處翻漿路約需兩小時
22日8時許,在哈市南崗區吉林街靠近東大直街處,10餘名施工人員正在對一處翻漿道路進行簡易維修。施工人員先將破損路面畫在寬約1.5米、長約6米的矩形內,再用電鋸等設備進行切割,擊碎路面,接著挖至半米深左右,將碎塊清理乾淨,然後將施工坑重新平整,鋪墊一層碎石,再鋪砌承重步道磚與道路面層一般平整……記者計算了一下,整個簡易維修程序大約耗時2個小時。
據現場施工負責人介紹,預計天氣轉暖後,道路結構層松散、強度散失,大面積破壞局面必將加劇,他們將加快對破損道路的簡易維修,為下一步徹底維修做好准備。簡易維修後的地方將根據路面沈降和碾壓來進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重修,確保過往車輛和行人的安全。
極端天氣加劇道路翻漿破損
據哈市道橋辦工程技術科科長胡新剛介紹,今年,哈市道路翻漿、凍脹、沈陷等病害較為突出,最重要的誘因就源於寒冷的極端天氣。由於去冬今春哈市持續低溫,土基收縮加劇,造成路面開裂,特別是對剛性和半剛性基層影響更大。當基層出現裂縫時,連帶著瀝青混凝土面層也跟著出現裂縫,一旦雪水、雨水沿裂縫侵入道路基礎,就會造成基礎軟弱,產生翻漿等病害。
胡新剛說,連日來,哈市道橋部門在踏查時發現,哈市大面積翻漿破損的道路基本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前,結構多為白灰土基礎,受春水浸泡後,灰土基礎強度降低,從而導致翻漿。按現有的道路通行車流量,白灰土的使用壽命大約為8年,目前,這些道路都處於超期使用,有的道路服役期已超過25年,加劇了道路病害的發生。胡新剛告訴記者,車輛超載行駛和地下管線滲漏也是哈爾濱道路翻漿頻發的原因。
破損路6月10日前大修完
據哈市道橋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哈市道路春季翻漿破損集中整治工作計劃於4月下旬前完成。6月10日前,將全面完成翻漿破損道路大修,同步開展人行道、邊石修補工作,確保人行道、邊石完好,為市民提供安全、平順的出行環境。
哈市各區道路管護部門將采取晝夜兼程、平行交叉作業、集中整修與零星修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維修,中心地段、車流量大的區域需采取夜間施工,避免對白天交通造成壓力。哈市、區道路管護部門還將根據氣候特點和區域環境特點,對存在裂縫的道路開展灌縫專項養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