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3日訊 入春以來,面對不利的氣候條件,訥河上下不等不靠,采取混雪?地、挖溝排水、旱田改水田等綜合措施,積極動員廣大農民早動手、早准備,確保播種面積不減少、春耕質量不降低、作物播在豐產期,收到了顯著效果。
據了解,去冬今春以來,訥河雨雪天氣頻繁,訥河市平均降水量是常年的1.5倍之多,氣溫低、回暖晚等不利因素給春耕生產帶來了難度。為打好打贏春耕生產這一仗,該市把抗春澇、戰低溫、保春種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實施主要領導親自安排部署、深入一線督促指導,組織廣大乾部包鄉、包村、包戶、包地塊,指導農民抗災保種,全方位、全過程督導春耕生產,幫助基層和農民解決實際困難。
在二克淺鎮,鎮政府組織千萬元農機合作社的大馬力機械12臺套,先後兩次對訥尼沿線、訥學沿線、111沿線的11個村的5萬畝高產玉米核心區地塊進行混雪?地作業。通過混雪?地作業,平均深度達30公分以上的積雪,可提前10天化淨,極大地促進了地溫的上昇。當地農民說,通過這種辦法可保證春播時間,選擇積溫在115天左右的品種也沒有問題。否則,只能改種積溫在100天上下的品種,產量也會受到影響。當地合作社的社員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混雪?地每畝費用在10元上下,生長期長的品種比生長期短的品種,一畝地最起碼能增加收入50-60元錢,所以抓增加積溫的過程就是抓增收。
在北部的老萊、學田等地勢起伏較大的鄉鎮,各級乾部群眾通過組織挖溝排水、水泵強排等措施排出低窪地塊的積水。在訥南、九井、六合等沿訥謨爾河流域的鄉鎮,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社員一邊把適宜種植水稻的旱田改造成水田,一邊利用水稻智能化催芽基地、水稻大中棚育苗溫室,適時開展催芽,保證水稻苗齊苗壯,為育苗移栽做好准備。
截至目前,訥河市積雪全部消融的地塊達到470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74%,尼爾基直供灌區、孔國鄉旱田改水田開發區等已改造水田近1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