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圓百姓創業就業夢 融入中國夢
2013-04-23 13:16:48 來源:東北網  作者:顧碩 王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2日訊 (記者 顧碩 王蕊)就業是民生之本。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長迅速,就業環境和就業模式發生了極大變化。大學生求職、下崗工人再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普遍面臨著嚴峻挑戰,就業難題亟待破題。

  在省城哈爾濱,政府部門打出的政策組合拳,正將宏大的“中國夢”變成真切實在的“就業夢”。

一些無技術特長的失業人員通過做向導“再就業” 。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現象:特殊群體的就業難題

  某技工學校畢業生招聘會現場,不少本科生也積極參與其中。即將於今年7月畢業的小南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也來碰碰運氣。小南就讀於某高校地理專業,由於專業較偏,很難找到對口工作,所以連中專、技校畢業生的招聘會也不放過。小南說,自己想找個文員類的職位,目前已投了兩份簡歷,但用人單位以“我們不需要本科這麼高的學歷”婉拒。“想找到一份好工作,還得考取相關的技能等級證書纔行。”小南告訴記者。

  哈爾濱進城口,手持“向導”指示牌的老李是“指路隊”中的一員。幾年前下崗後,老李就成了一名“失業人員”。

大學畢業生招聘會現場。資料圖

  老李告訴記者,一個人每天最多能為三輛車帶路,很多時候一天也遇不到一個需要領路的,車上的GPS也與他們“搶活”。即使有活,每次帶路30元左右的酬勞,令他“囊中羞澀”。記者問:“為什麼不找個掙錢多的工作?”老李嘆息地說,沒技術、沒手藝,別的活乾不了。

  尚志市馬延鄉的老王今年40歲,半個月前,他在位於哈爾濱市開發區的一個建築用地上找到的工作,由於工地趕工,工作量大,老王這幾天累的腰酸背痛。

  老王告訴記者,1個月前,他把家裡的地包了出去,跟同鄉的幾個同鄉一起來城裡找工作。“來之前,只聽鄉裡的人說城裡有的是活兒。可來了幾天,也不知道去哪找。”

  四處找活之際,聽說這裡的工地開工了,老王纔跟老鄉找到工作。

  “我們也沒接受過啥文化教育,也就能乾乾這些賣體力的活兒。累點也忍了,掙錢啊。”


 

  圓夢:政府打出組合拳破解就業難題

  為了更好地實現上述群體的“就業夢”,解決其在就業創業時存在的困惑和遇到的挑戰,哈爾濱打出了一套就業“組合拳”,把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作為保障民生的頭等大事來抓。2013年哈爾濱將實現新增就業11.6萬人,幫助更多求職群體實現“就業夢”。

求職者在道裡區撫順人纔市場尋找工作機會。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強化政策落實扶持就業。加大小額擔保貸款扶持力度,2013年將發放小額貸款10億元。深入實施高層次人纔、自主擇業轉業軍官、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和農民五大創業工程,進一步促進就業。

  結合全市大項目建設用工情況,重點抓好對接工作,並建立用工信息檔案,實行全程跟蹤服務,開展定向、訂單式培訓,切實滿足項目用工需求,拉動就業。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群體,完善“政校企”聯合體推動就業。依托人社局所屬的兩所技師學院,進一步搞好銜接,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創業培訓、實訓、孵化取得實質性突破。

  針對用工企業需求和農村發展實際,共青團組織將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全年培訓青年5000人。開展送崗位進校園、進鄉村、進社區等活動,全年實現4萬青年轉移就業。新建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50個,提供見習崗位1000個。繼續開展小額擔保貸款扶持青年創業工作,為創業青年提供1億元的全額貼息貸款擔保。

  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目前,農村務工人員在哈市主要從事餐飲服務業、機械制造業和建築業等工作。根據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和農民自身素質提高的需要,2013年,哈爾濱市將繼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纔,預計完成技能培訓任務8萬人,計劃轉移農村勞動力142萬人,比上年增長1.4%,實現勞務收入185億元,比上年增長27.6%。

  通過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或專業服務隊等形式,建立和完善農業服務專業從業隊伍,實現勞動力在農業內部的充分就業,拓展農村二三產業就業空間。通過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鄉村旅游業、農村物流業等第三產業,落實各類新農村建設項目,結合撤鄉並村,引導農民到中心城鎮轉移就業。

  挖掘農業農村內部就業潛力,引導農民到區縣開發區企業工作,解決開發區入住企業用工難和農民外出就業難問題。加強農民創業服務,優化農民創業政策環境,研究和探索為創業農民融資和爭取小額擔保貸款的優惠政策,發現和培育創業典型,實現創業帶動就業。

  優化服務環境促進就業。今年將舉辦首屆創業博覽會,打造具有哈爾濱市創業就業特色的服務品牌。籌建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和軍隊轉業乾部培訓中心,為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提供服務和保障。開展各類就業援助活動,加大零就業家庭就業安置力度。構建人力資源市場誠信評價體系,打造“撫順誠信一條街”。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