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他們,有的首創校園“一卡通”,有的當上了“雞司令”,有的改造寒地節能車庫、代理噴灌機……
僅去年一年,我省就有4360名畢業生實現了自主創業。
譏諷的話語,輕蔑的目光,都不能擋住他們前行的腳步。為了讓創業的夢想照進現實,他們每天天不亮就上路……每一次的成功,都向世人昭示著青年一代的實力。
年輕胸懷,揣著遠大夢想。而今,他們沒有止步於現有的成功,而是帶領身邊的貧困學生、農村青年一道,朝著更高遠的目標放飛夢想。
黑龍江日報4月24日訊 目前,我省共有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2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4個,省、市高校大學科技創業園和孵化基地78個,大學生創業團隊2000餘個,僅去年一年,我省就有4360名畢業生實現了自主創業。
據省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省強化頂層設計提昇創新創業指導和服務水平,鼓勵大學生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使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不斷提昇。
我省較早成立了全省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領導小組,自2003年起,全省各高校將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課程納入了教學計劃,作為必修必選課,實行學分制管理。僅2011年,我省就有70餘所高校10餘萬人次接受專項創業課程培訓,並通過創業講壇、創業大賽、社團活動等第二課堂活動,不斷豐富學生的創業知識和創業體驗,傳播普及創業理念。2011年舉辦的全省大學生創業大賽,開展了100餘場創業培訓、創業模擬、創業巡講報告等活動,帶動46所高校908支團隊的5000餘名學生參賽,惠及師生5萬餘人。
同時,我省加強師資培訓,提昇了創新創業指導和服務水平。目前已累計培養創業教育師資3000餘人次,建立了省級“創業導師庫”,完成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系列教材、課題研究、論文等教學科研成果300餘項,其中100餘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學科研成果獎,湧現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創業教育專家。
我省充分發揮全省高等教育的資源優勢,先後在7所高校設立了省級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研發應用“智信網”、創新創業物聯網等信息化平臺,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提供支持、交流與對接服務,同時,積極協調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創業園、企業等開展大學生創業項目對接,設立大學生創業專項資金等方式,對大學生創業提供科學的指導和服務。目前,已有351個創業團隊入駐各級創業孵化基地。
“雞司令”潘浩的幸福事兒:在創業中體現自身價值

圖為潘浩在黑龍江邊中興林場散養基地給蘆花雞喂飼料。
2007年,就讀於齊齊哈爾市林業學校的潘浩,被北京一家園林綠化公司聘用,成為全校被招到北京工作的4名應屆畢業生之一。
在村民眼裡,跟其他人外出“打工”不同,潘浩是被北京公司“挑”去的。背起行囊出發那天,父親只對他說了一句話“在北京不混出樣兒,就別回來!”
潘浩在北京租的房子只有十幾平方米。夜深人靜時,潘浩總是望著窗外,看著鱗次櫛比的高層住宅嘆息:“幾萬一平方米的房子,我要奮斗多少年,纔能留在這兒?”終於,他背起行囊,對著北京長安街說聲“再見”,就毅然踏上了回家鄉創業的道路。
“父母不理解,姐姐說敗家,朋友譏諷,鄉親們說肯定是被公司辭退了……”潘浩無暇顧及這些,一根筋地尋找創業的項目。一次,央視《致富經》欄目一則有關蘆花雞養殖的報道,讓他看到了一線曙光。他開始對本地及周邊市縣進行市場調查,“養殖的數量很少、供不應求”,於是,潘浩堅定了從事蘆花雞養殖業的決心。
2008年初,潘浩向親友借了3000元的路費,到蘆花雞的發源地山東和河北的大型養雞場無償打工,5個月的學習與實踐,從雞雛出殼一直到雞出欄,從防疫到飼養,每個環節他都熟練掌握。當年6月,他帶回了1000只雞雛在自己家飼養後,又搬到村附近的自然林中放養。
雞出欄了,怎麼銷售?潘浩鼓足勇氣,跑到鎮上名氣最旺的飯店軟磨硬泡。老板輕蔑地一笑:“蘆花雞和普通雞有什麼不一樣啊?先放這兒兩只吧。”話音剛落,潘浩立刻把提前做好的雞籠贈送給老板,牌子上寫著蘆花雞的介紹。幾天後,當自己養殖的蘆花雞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時,潘浩露出了微笑。
銷路有了,養殖量也要跟得上。2011年,潘浩用賺到的20萬元錢,在龍江第一渠的林地建起了500平方米的標准化雞捨一棟,在忠仁鎮政府所在地租用了700平方米房子建起孵化站和越冬溫室,孵化了一萬多只雞雛。
村民們笑稱他為“雞司令”的同時,也投來羡慕的眼光,有的村民悄悄地問他,“養蘆花雞真能賺錢?”潘浩突然意識到,村民們致富的願望很強烈,只是不敢實踐。“我可不可以帶領他們致富?”
在綏濱縣就業局的幫助下,潘浩吸納了全鎮20個村的60名外出務工返鄉青年加入到蘆花雞養殖事業中。今年年初,忠仁鎮蘆花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宣告成立。潘浩擔任合作社的理事長,建立了20個蘆花雞養殖服務站,除自己養殖2萬只外,把自己進的4萬只雞雛分別發到會員家中養殖,合作社為其提供防疫、飼料和銷售渠道。“按保護價收回,每只雞能讓會員賺60到70元。”潘浩說。
潘浩很享受自己的創業過程,他說:“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在創業中體現自身的價值。”去年7月,他剛剛過完23周歲的生日,燭光下他許下一個願望:要將合作社養殖的蘆花雞冷凍後送進哈爾濱各大超市銷售。
科技園裡的三個“青年老板”

東北林大四名大學生合伙開了一家自己的裝飾公司。蘇強 攝

李男(左)在指導噴灌機安裝。
作為一所省屬院校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哈爾濱理工大學科技園內入孵企業已達200餘家,其中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分公司有39家,佔企業總數的近20%。近日,記者走進科技園,感受了幾名大學生創業者從學生到老板的歷練過程。
戚泉在讀研究生年收入超十萬
戚泉是哈理工電氣工程專業的一名在校研究生,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哈爾濱盛源百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企業法人,年收入超過10萬元,是同齡人眼中地地道道的“成功人士”。
一次,戚泉偶然發現供熱單位冬季供熱的車庫溫度一般在20℃,而汽車僅需要溫度維持在0℃以上即可,車庫的使用者不僅要為車庫繳納較高的取暖費,還造成了熱能的極大浪費。他決定對車庫進行研究、改造,進而實現車庫冬季采暖零費用的目標。經過一年多的實驗,他們的節能車庫終於實驗成功,並將其命名為“寒帶地區居民節能小汽車庫”。戚泉說,改造一個舊車庫一次性投入4000元左右,但可以省去此後車庫的取暖費用。目前公司已在伊春、大慶、鐵力、黑河等地成功改造了800餘個車庫,公司已從最初的5人增加到10餘人,而他的年收入也超過了10萬元。
李男三餐田裡吃換來3億銷售額
2009年,李男從哈理工計算機學院畢業後,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基地為他提供了一間辦公室。他帶領自己的創業團隊起早貪黑地研究技術、安裝設備。如今,他們代理的噴灌機已有數十臺應用在田間。去年,噴灌機的銷售額已達到3.2億元。
李男告訴記者,他成功的背後經歷過難以想象的困難。“從大二開始,我就嘗試進行各種經營,做過廣告,做過電子產品銷售。後來,每天不到6點就得起床,騎著自行車在校園裡抓貼小廣告的,一整天下來,累得連飯都吃不下。”
畢業後,李男奔赴北京尋找項目,在一次展會上,某公司的噴灌機等農用設備吸引了他,他想,黑龍江是農業大省,這種噴灌機一定很有市場,而且目前省內還沒有人代理這家公司的噴灌機,經過洽談,他取得了該公司在黑龍江的代理權。“就甜菜一個品種來說,用了我的噴灌機後,每畝可增產280元。”李男說:“2010年銷售22臺噴灌機,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每一分錢都是用汗水換來的。2010年4月至7月,李男和公司的技術人員一直沒有回過家,公司裡26歲的總工程師張應告訴記者,在田裡安裝機器的那段日子,每天天不亮就披著軍大衣下田了,直到晚上纔能回去休息,三餐都在田裡吃。
魏思遠放棄十萬年薪自主創業
魏思遠大學畢業後,就職北京一家計算機研究所,年薪10餘萬元。工作之餘,他與好友蘇亞光經常切磋水泵電機測試方面的技術,擦出了不少創新火花。2006年至2008年,魏思遠先後獲得兩項專利。後來,蘇亞光考入哈理工測通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兩人商量後大膽決定,合伙來科技園投標創業。
魏思遠放棄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北京工作,帶著專利技術回鄉。兩人研制的水泵測試系統在國內領先,在業界佔壟斷地位。“國內企業使用的水泵電機測試設備大多從國外進口,而國外的供應商遠水解不了近渴,服務難以及時到位。”魏思遠說,他們從服務切入,除了提供前期使用指導外,還負責後期的技術服務和配套改造,很快擠入市場。公司運營至今已接了多筆生意,這讓他們信心倍增。
高明創立助學基金為貧困生提供崗位
黑龍江新聞網訊(記者韓雪)“我們曾和他們一樣,所以深知他們的難處……”在賺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後,高明和他的團隊便開始共同資助貧困學生。
全省大學生道德模范候選人高明,是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的一名大四學生,他組建的創業團隊目前已有20餘人,實現銷售額18餘萬元,他創立的“明銳助學基金”累計為在校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400餘人次。
全國高校首創“一卡通”
大二暑期,高明沒有回家,而是選擇在一家公司做兼職,該公司發行的一種優惠卡,點燃了他靈感的火花,於是高明與其他三名同學一拍即合決定在校園裡制作類似的優惠卡。
“這張卡就是把周圍商家的會員卡集合在一張卡上,通過集中宣傳,降低商家營銷成本,一卡頂多卡,方便消費者攜帶。”高明回憶說:“那時是8月份,天氣特別熱,我們每天很早便出門和商家們談判,一直談到傍晚。”半個月後,高明一行終於聯系到了40多個商家,隨後,以哈工程校園為背景的“壹聯優匯卡”很快被制作出來,開學時,以10元一張的價格賣掉了千餘張,學生持這張卡就可以到這些加盟商家打折消費,“壹聯優匯卡”打破了獨家會員卡的傳統模式,不僅在工程大學裡是首創,在全國高校裡也為首創。
在學校一些同期創業團隊倒閉的情況下,高明的創業工作室通過創新模式,整合資源,實現了持續性盈利。
“在校園傳媒方面還存有空白,我們決定繼續涉足校園傳媒。”在高明的工作室裡,記者看到了他們出版的哈工程第一本商業雜志《明銳消費期刊》,期刊設計精美靚麗,把多個商家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宣傳,並附有學生日常關心的生活信息。
為貧困生提供兼職崗位
高明曾是一名貧困生,他深知作為貧困生想要實現的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我一定要為貧困學生們做點什麼。”賺得第一桶金後,高明這樣想。
2011年末,高明成立了“明銳助學基金”,基金來源於“明銳”部分盈利以及慈善商家的捐助,而在基金經營2個月後,高明感到,單純資助學生不足以真正地幫助他們,在高明看來,貧困生們更需要的是一種鍛煉自我的機會。於是,在“明銳助學室”公開招聘時,高明便優先考慮貧困生,不斷地給更多的貧困生提供兼職崗位,通過高額獎金,使他們在鍛煉的過程中賺到了應得的酬勞,實現了雙重收獲。
“明銳助學基金”經營一年多以來,累計為在校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400餘人次,工資獎金約5萬元,協助申報立志獎學金5000元。
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看過來
政策鏈接
我省積極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主要的優惠政策有以下五方面內容。
四放寬放寬創業領域、登記條件、出資額限制和經營場所限制。
兩減免減稅方面:持《就業失業登記證》(注明“自主創業稅收政策”或附著《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的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年度內從事個體經營(國家限制性行業除外)的,3年內按每戶每年8000元為限額,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免費方面:畢業2年以內的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國家限制性行業除外)的,按規定自在工商部門首次注冊登記之日起3年內,免收登記類和證照類等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
一培訓各級人社部門和所在地高校實行政校聯合,建立大學生創業工作指導站,組織有創業願望的在校大學生參加包括創業知識、沙盤模擬、公司仿真及實際操作為主要內容的創業培訓和創業模擬實訓,提高創業能力。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在定點機構參加創業培訓可享受最高不超過人均1000元的培訓補貼。
一貸款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可在創業地按規定申請小額擔保貸款,從事微利項目的,可享受不超過10萬元貸款額度的財政貼息扶持。對合伙經營和組織起來就業的,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提高貸款額度。貸款期限兩年,到期確需延長的,可展期一次,展期不貼息。
五服務是加強各項服務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