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佳木斯市前進區社區綜合體制改革紀實
2013-04-24 16:45:4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改革進程回放:

  1、2012年2月,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把社區綜合體制改革作為全市的重點工程進行推進,選取前進區為試點區。

  2、2012年8月,佳木斯市前進區改革後的20個新社區全部試運行,街道社區實現平穩過渡、各項業務實現無縫銜接,確保改革無震動、工作無斷檔。

  3、2012年10月,佳木斯市前進區新社區正式運行,為城市管理全面實現扁平化、網格化、精細化積累了經驗,為全省區直管社區模式奠定堅實基礎。

  4、2012年11月以來,佳木斯市前進區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協同市直相關部門,深化改革舉措,細化自治內容,改革實效日益顯著。

  黑龍江日報4月24日訊 2012年8月10日,佳木斯市前進區歷經6個月的緊張籌備,在全省率先全面啟動“區直管社區”的管理模式,推行“一個核心,三個體系”,即以社區黨工委為核心,組建社區居委會、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和社會服務組織三個體系。

  省民政廳廳長楊希軍同志稱前進區在社區改革方面是“黑龍江省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前進區社區體制改革力求走出一條符合佳木斯市實際、乃至東北地區實際的社區改革道路,前進區新社區正式運行拉開了佳木斯市乃至全省社區綜合體制改革的序幕,前進區的改革模式也贏得了東北地區其他省市的關注。

  前進區新社區正式運行揭牌儀式

  “降”與“昇”降低辦事成本增強服務職能

  新社區實行“一站式”集中服務,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統一設置綜合事務、民政事務、人口計生、綜治信訪、文明創建、社會保障、水電費代繳等開放式專業服務窗口。增設的職能多了,居民辦事便捷了,就業、失業、計生等手續均可一站式辦理;同時,改進辦事流程,形成“前臺一口受理、後臺分類處置”的工作機制,有效提高了社區服務能力。

  在前進區多個社區走訪,記者發現這些社區的辦公場所都集中在一樓服務大廳,開放式大廳裡掛著各類服務項目標識牌。記者在山水社區看到,這處面積508㎡的社區公益用房,擁有近200平米的“一站式”服務大廳,社區工作人員面帶微笑,坐在窗口標牌下面,居民來這裡辦事,該找哪個窗口,辦啥事,一目了然。社區大樓的其他樓層都是各種功能的活動場所,如居民議事室、日間照料室、調解工作室、文體之家、應急工具室、愛心超市等。居民在社區可以享受最快捷方便的醫療、保健、娛樂和各類社會事務辦理等服務。社區還將積極培育家政服務、中介服務、物業管理、醫療衛生、養老托老等專業服務組織,推動社區服務社會化。

  前進區作為佳木斯市中心城區,人口密度大,原社區辦公用房十分緊張艱苦。前進區為改變這一情況,采取“變現整合一批、清理返還一批、重新規劃預留一批、改造擴建一批”的方式,傾力破解社區公益用房建設難題。改革前,部分社區無公益用房,設施落後;改革後,新社區最小面積280平米,設施更新補齊。目前,已集中清理返還4處共計1600㎡的社區辦公用房,規劃預留3處近1000㎡,同時,前進區先期投入220餘萬元社區建設資金,改擴建部分社區用房。全區20個社區中,現已落實10個社區辦公用房,均達到300㎡以上,其餘社區力爭於2013年底前全面建成。


 

  “遠”與“近”辦公距離遠了服務百姓近了

  “當初還真擔心去社區辦事要多跑路,現在看來是多慮了。有什麼事,照著小卡片的號碼,打個電話就行了。 ”改革後組建的新社區,是由以前的兩三個小社區整合而成,管轄范圍擴大,老年居民們都免不了擔心。然而,新社區推行的網格化服務,打消了他們的顧慮。2013年,前進區在市紀檢委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實施“陽光社區工程”,20個社區全部建立陽光社區網站,為民服務事項全部實現網上公開,居民可以隨時通過網絡了解社區人員、財務等工作內容及其進展情況,社區工作實現全面公開、透明。

  “前進模式”實行的大社區體制,根據人口規模適度、服務管理方便、資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對齊全的要求,新組建的社區以3000戶左右為基數,以步行不超過15分鍾為半徑,打造“十五分鍾生活服務圈”;將轄區劃分為524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1名網格管理員,負責網格內家庭的日常巡訪、綜合信息采集等工作;同時,通過樓棟“網格指示牌”、發放聯系卡、開設服務熱線,實現信息快速收集,變坐等辦事為電話預約服務、主動上門服務。

  怡安社區共有物業棄管樓7棟,涉及居民600餘戶。以前居民群眾經常因為單元沒有安全門沒人管,樓道內垃圾沒人收拾,屋頂漏雨沒人修理等等而抱怨。改革後,怡安社區將網格化管理與集中治理棄管樓工作結合起來,由網格員兼物業管理員,通過設立社區物業服務站,負責社區棄管樓的物業服務工作。以前棄管樓沒有單元門的,現在社區將負責逐步進行安裝;以前棄管樓牆皮脫落的,現在社區將負責逐步進行維護;以前棄管樓屋頂有漏雨的,現在社區將負責逐步給予維修。社區貼心的服務贏得了居民群眾的認可和稱贊,更有居民開始到社區上交物業費。當記者問起居民蘭榮華時,他開心地說:“以前我們棄管樓的居民就像沒人管的孩子,衣服髒了破了雖然百般不情願,也得穿在身上。現在社區這麼關心我們,我們能不高興,能不支持嗎?”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實施社區綜合體制改革,是提昇城市管理效能的實現要求,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有效途徑。盡管改革是“傷筋動骨”的事情,但前進區卻仍先人一步,為的就是早改早讓群眾得實惠。伴隨著社區綜合體制改革的繼續推進和深入探索,前進區正不斷完善運行機制,創新管理舉措,努力建設居住安定放心、環境優美舒心、生活方便稱心、文化豐富歡心的新型城市社區。

  打造十五分鍾服務圈

  “減”與“增”減少行政層級提昇服務質量

  “現在到社區辦事,真是方便。 ”前進區林海社區居民姜先生告訴記者,以前辦個退休證年度審核,到社區審核後還要去街道蓋章,有時還要排隊。現在,在社區開放式服務大廳,一會兒就辦好了。

  前進區撤銷了6個街道辦事處,將現有的52個社區重新整合調整劃分為20個新社區,變“三級管理”為“二級服務”,形式上的“減法”帶來本質上的“加法”。行政層級少了,辦事效率高了,實際贏得的是1+1﹥2的效益。為了更好地承接原來街道及社區職能,在區級層面成立社區建設管理委員會,下設“一辦”(社區建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20個社區采用“一個核心(社區黨工委),三個體系(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中心及社會服務組織)”的組織架構,建立健全了黨的領導,形成了居民自治、中心服務、社會協同、居民參與的社區服務與管理新格局。同時,將原街道黨工委、群團組織等職能和原街道辦事處相關公共管理服務、部分審核審批等職能下放到社區。不僅徹底解決了長期以來社區承擔大量本應政府部門承擔的行政工作職能這一問題,讓今後社區開展工作有手段、有資源、有財力,實現了責權利的統一,而且通過合理配置社區服務設施,實現了集中辦公、統一辦理的“一站式”服務,同時充實了基層工作力量,增強了社區居民對社區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新社區領導班子結構圖

  “收”與“放”收縮管理陣線放權社會組織

  “政府全買單,居民不買賬”,是社區工作者普遍面對的一種“出力不討好”的尷尬。在推進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創新中,前進區把行政化、強化居民自治作為主攻方向,變過去的“替民做主”為“讓民做主”。

  收縮政府行政管理,增強社會自治功能,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是前進區此次社區綜合體制改革的著力點和落腳點。把社區范圍內公益事業決策管理權、居民活動組織權、監督權等歸還社區居委會,將行政管理職能與居民自治職能相對分開。也就是說,改革後的社區,大到社區規劃設計、小區整治、棚戶區改造、室外活動中心建設項目,小到居民養雞種花等問題,都可以召開居民論(聽)證會,積極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真正使居委會由“政府的腿”變成了“居民的頭”。

  選齊配強社區領導班子,合理分流原街道辦事處人員,是改革能否順利實施、改革成效能否顯現的一項重點。前進區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的原則,原街道領導乾部,除街道黨工委書記可以雙向選擇外,其餘乾部一律到社區任職。共有21名科級領導乾部,包括1名街道黨工委書記到社區工作。20個新成立的社區黨工委書記兼公共服務中心主任,經過廣泛推薦、全員測評、組織考核、常委票決等一系列程序,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進行組織任命。這20名新任社區黨工委書記,平均年齡35.6歲,大專以上學歷達到100%,人員素質全面提昇。同時,調劑60個區屬事業編制乾部到20個社區公共服務中心,並從區直機關選派10名優秀年輕乾部到社區鍛煉,通過人員下沈,全面加強了基層力量,改善了基層人員的知識結構和人員結構。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