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6日訊 4月22日,大慶日報刊發的《一年兩萬多假幣殘幣“混”上公交車》一文,在市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僅四天時間,油城論壇和討論的郵箱裡就收到了百餘條評論和建議。
網友“小小”說,無人售票本身是為了方便乘客而設計的,可偏偏有一些人在享受這種便利的同時,使用殘幣假幣蒙混過關。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由於目前對投假幣殘幣者沒有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投假幣者即使被發現,也沒有相應的懲罰措施跟進;二是使用假幣殘幣者自身的社會道德水准不高。
市民李鳳輝說,對於公交車出現殘幣假幣這種現象,相關部門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防范,不給假幣殘幣的使用提供可乘之機,可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IC卡等。還要切實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和建設,形成人人守規矩的良好社會公德環境。
網友“小大人”說,如果車上有售票員,乘客可以全部上車後再交錢,這樣可以節省不少時間。改用自動投票箱後,乘客只好列隊依次從前門上車,每個站都會比以前多耽擱幾分鍾。為此,我們可以在每個車上配備一名售票員,雖然資源有些浪費,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類似現象的發生。
網友“回形針”說,要從根本上杜絕類似現象,既要靠嚴格的制度約束,還要靠人們的自覺。作為公交公司,可以對實行刷IC卡的乘客給予優惠,例如,存400元可當500元使用,這樣的優惠可以極大地提高市民辦理公交IC卡的積極性。
市民張宇說,對於這種現象我們可以采取技術手段防范,據了解,我國一部分城市已經在公交系統中引進了與銀行假幣識別器相仿的車載假硬幣識別器,盡管仍然有“漏網之魚”,但正常情況下分辨率在98%以上,這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網友“飛天”說,公交車作為一個城市的窗口,直接反映了市民素質的高低,其中首先反映的是誠信素質的問題。利用假幣儀來檢驗車資只是一種手段,要讓公交車徹底告別假幣困擾,最終還要依靠培養市民自覺的誠信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