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7日訊 (記者 王蕊) 近日,由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所作為技術牽頭單位設計的“海能-I”號百千瓦級潮流能電站在浙江岱山縣龜山水道成功運行,電站經海底電纜為水道附近的官山島居民提供源源不斷的電能。電站采用學校自主研發的總容量為300KW的雙機組潮流能發電裝置和漂浮式立軸水輪機潮流能發電技術,其發電容量為目前國際最大,是我國首座漂浮式立軸潮流能示范電站。

我國首座“海上漂浮式立軸潮流能示范電站”建成。
潮流能電站是一種利用潮汐發電的能量系統,是當今世界新能源領域的研究熱點。海能-I”號潮流能電站的建設綜合了船舶與海洋工程、機械、發電機電控、海上安裝等多個學科領域,為產業鏈相關企業帶來潛在的商機,對海島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將起到推動作用,這對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潮流能電站技術、促進我國海洋新能源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名詞解釋潮汐發電
潮汐發電是種水力發電的形式,利用潮汐水流的移動,或是潮汐海面的昇降,自其中取得能量。雖然尚未被廣泛使用,潮汐發電對於未來的電力供應有很好的潛力。在歐洲利用潮汐推動磨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主要用於研磨谷物。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潮汐能蘊藏量為1.1億千瓦,其中可開發的約3850萬千瓦。
潮汐發電主要有兩種形式:
潮流式系統:這是利用海水流動的動能,推動渦輪發電機,與風推動風車的方式類似。這是目前比較常用的方式,因為成本比較低廉,而且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比較小。
堰壩式系統:這是利用海水潮汐高低差的位能。這種系統由於需要建造堰壩等的相應土木工程,所以成本較高。加之對環境影響的問題,這種系統在世界上可以看到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