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1日訊 一座城市的地下管網是城市的“血脈”,承擔著城市的信息傳遞、能源輸送、排澇減災、廢物排棄等種種功能,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管理地下管線,也是城市建設發展的一個大課題。
長期以來,哈爾濱的“馬路拉鎖”現象一直為社會所詬病,而大范圍的專項治理卻因地下管線的錯綜復雜而無從下手。近日,我市在歷時3年調研與實踐基礎上,按照“一次開挖,六網並進”的原則,啟動了為期3年的大規模源網改造。
統籌在先
變“各自為戰”為“協同作戰”
條條地下管線,各司其職,各有其主。如果沒有“統籌”,源網改造勢必變成各自為戰,“馬路拉鎖”就會頻繁出現。
2010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為全面提高我市地下管線統籌管理水平,市建委管線辦開始推進地下管線建設管理向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延伸。在科學分析和充分調研基礎上,去年,根據《哈爾濱市城市總體規劃》,市建委編制了《全市源網專項規劃》。
在今年大規模的源網改造之前,市建委管線辦針對每一個環節做了大量細致工作。從3月1日起,每周二、周五的例會雷打不動——集結6家管線單位及相關部門召開協調會,從施工的時間節點、施工順序、工藝、管線位置,到施工組織、銜接道路修復等等問題,事無俱細地一一拿到會上敲定方案。開工前1個月,市建委又啟動聯合踏查、會簽審批工作,在4月20日前全面完成供水、排水、燃氣、電力、通訊等區域管線改造項目會簽審批。開工之後,每周兩次的例會照常開,主要是解決施工中出現的問題,必要時直接到現場踏查。
周密安排
“三先三後”落實“六網並進”
“先施工道路內側,後施工道路外側,滿足車輛通行時間和材料的運輸”;“先施工埋深較深管線,後施工較淺管線,保證先期施工已鋪設管線安全”;“先施工管徑較大管線,後施工管徑較小管線,避免小管線佔據大管線的施工線位”。這個“三先三後”施工法,有效解決了施工過程中線位擠佔、相互交叉、道路封閉期長、材料運輸困難等矛盾,提高了施工速度,更實現了一次開挖,電力、燃氣、供熱、供水、排水、通訊“六網並進”。
道裡區尚志胡同現在正在實施供熱、供水、排水、通訊4種管線改造。市建委源網工程指揮部工作人員李原軍說,由於供熱管線管徑較大,為900毫米,單根80米長,施工困難且周期較長,需要約20天時間,因與其他管線相距較遠,采用單獨圍擋、獨立施工的方式,不影響其他管線施工和道路復舊;因給水、排水管線均在尚志胡同道路東側,且管線線位接近並且有交叉,采取同步開挖、分別布線、共同回填的方式,盡量減少路面的挖掘面積和道路復舊成本;通訊管線的施工周期較短,約3天,而且挖掘寬度在0.7米以內,所以在其他管線乾完的時候,再啟動通訊管線施工。現在,約270米長的尚志胡同,每天有3臺大型挖掘機同時施工,並且與道路修復部門流水作業,管線施工一段,道路修復馬上跟進,無縫銜接。
“要都是這樣一起施工就好了。要不然,好好的道,今天挖完,明天再挖,浪費不說,老百姓出門多費勁!”附近一位居民親眼目睹大型機械施工現象後高興地說。
打“提前量”
改造地區5年內不再開挖
一到冬天,安信街的部分居民就會因為家裡的暖氣不熱而叫苦,這主要是因為該區域老舊的供熱管網有漏點、有積垢堵塞,以致水流量不足,造成供暖質量差;由於周邊居民燃氣用戶的增加,每到用氣高峰時段,小河松街的居民會明顯感覺到做飯時火不夠“硬”;大雨過後,禧龍大市場的積水總會給業戶造成困擾……這些因老舊管線而衍生出的問題,都會隨著此次源網改造逐一解決。
地下管線檔案缺失、管線實際建設位置與信息錄入位置不符、檔案錄入格式不統一……種種原因,導致哈市地下管線信息不准,挖斷事故頻發。為此,我市又啟動“智慧管網”系統建設——實現地下管網的智能化管理。據悉,這將成為保障地下管線安全運行的“問診平臺”,今後如遇突發事故應急搶險、管線開挖建設等情況,都可以准確調出所需地區地下管線的信息。
市建委管線辦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的大規模改造,充分考慮了城市快速發展的因素,在各種管線建設與更換時,都打了“提前量”,除了搶險等因素之外,今年開挖的道路在5年之內不再開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