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14日訊 近年來我省養牛業發展迅速,隨之而來的牛糞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牛糞非但不能做農用肥料,反而會對耕地造成污染,形成土壤板結。大地上經常出現這樣的景象:大量牛糞被丟棄堆放,風乾成一堆堅硬的“廢渣”。為解決牛糞污染問題,黑龍江省科學院科技孵化中心曾引進加拿大集成牛糞沼氣發電技術,然而在順利度過了試運行階段後,整套先進系統卻沒了用武之地。
從加拿大引進的牛糞沼氣發電設備一直荒廢著。
一方面是巨大的環境需要和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先進的技術無法運行和推廣,本應該順風順水的環保項目,為何處於停擺窘境呢?
高科技環保項目停擺
近日,記者來到了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出縣城不遠就看到了這個落成了11年的項目:精致整潔的綠色廠房,在平疇的大地上很是引人矚目。走近卻發現,這個面積達1萬平方米的項目區處於停滯狀態。省科學院科技孵化中心徐曉秋愁容滿面地說:這個項目是由省科學院與加拿大阿爾伯塔研究所合作開發的,主要針對黑龍江省這樣的高寒地區進行沼氣發酵,是我國高寒地區唯一正在運行的利用牛糞生產沼氣發電並產生沼渣肥料的綜合系統。該系統節能、環保,除首次運行時需要啟動能源外,整套系統閉路循環,不需要外部電力供給。也就是說,這不僅克服了傳統沼氣池因為冬季氣溫低,發酵困難的技術難題,還是一個“一錘子”的買賣——只需先期投資建廠,按部就班,便可以穩步生產。根據測算,該項目在各項指標滿足的情況下,每年可處理1萬噸牛糞便,生產沼氣7.5萬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噸,以沼渣制成的生物肥料2000噸,發電120萬千瓦。這些電可供近8000個家庭使用一個月。按照計劃電站運行時還要點亮臨近的奶牛廣場。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變廢為寶的高科技項目,卻在熱熱鬧鬧的試運行後戛然而止。
原料難題致運行困局
談及暫時停產的原因,徐曉秋介紹,“原料”持續短缺是最主要原因。項目之所以選擇杜爾伯特,看重的是這裡養牛大縣的優勢,牛多了排泄的牛糞自然也足夠多。2010年,杜爾伯特全縣奶牛存欄16.5萬頭,2011年存欄量突破18萬頭。盡管近兩年數字有所變化,但按照1頭牛每天排泄30公斤算,10萬頭牛產生出1萬噸牛糞供應沼氣發電站應綽綽有餘。徐曉秋說,可惜這麼豐厚的資源不能為“我”所用,試運行期間能夠給項目提供支持的只有附近1個中型養牛場。然而該養牛場的存欄量不斷降低,為了完成試運行期間的測算,研究院只得自掏腰包向周圍養牛散戶收購牛糞。而對於科研單位來說,經費都來自項目,試運行時還能挺一陣,而要維持此後的正常運轉則力不從心。經過一個冬天的試運行,寒地沼氣發電技術雖試驗成功,可卻不得不告一段落。
記者在現場還注意到,試運行時生產的沼渣,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直到現在還堆放在露天倉庫裡。工作人員介紹,生牛糞直接接觸地表會產生熱量,消耗土壤氧氣,形成板結,還會傳播寄生蟲的卵、病源微生物,因此不經處理不能當做肥料使用。而緩解這種板結癥狀最好的肥料就是眼前的沼渣。工作人員感慨,一項已經被證明成功的新技術,各方面都獲得認可卻得不到推廣應用,很遺憾。
環保項目需政府助力
徐曉秋對記者說,現在大家都看到養牛的好處,其實牛對環境的污染非常嚴重。從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說,全球飼養的牛不但遠超過其他家畜,甚至還超過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牛糞的危害更是無需贅言。目前我國對畜牧污染並沒有明確的法規,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環境質量標准》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規在外圍有一些條目的限制。而作為畜牧業大省,我省針對畜牧企業污染問題主要是在資質審查上設置門檻,沒有處理牛糞污染設施的養牛企業很難得到審批,可事實上多數牛糞處理設備沒有起效,這就給環境帶來了危害。
想到項目的未來,徐曉秋認為:“實現經濟和環保雙贏一直是經濟社會發展追求的目標,引進這個項目就是看好了它的應用前景。可沒想到各方面的掣肘這麼多,而這其中最根本的還是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的老話題。聯系到項目上,發電站不該無償處理牛糞,那麼收集、運輸、處理的成本又由誰來支付,這需要有人站出來主導、協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