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美麗哈爾濱鄉村行:依蘭縣永豐村打造龍江小康文化第一村
2013-05-15 08:55:51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曉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5日訊 :美麗哈爾濱鄉村行 依蘭縣永豐村打造龍江小康文化第一村

  記者 孫曉銳

  “我們的心中有座橋,它是百姓的連心橋,一頭擔著百姓的苦,一頭橕著百姓的腰。文化興村來發展,產業結構模式新,建設和諧永豐村,建成龍江新一村……”在依蘭縣道臺橋鎮永豐村,一首由村民作詞作曲的《永豐之歌》在當地廣為傳唱。朴實無華的歌詞,簡單上口的旋律令人感受到這裡的村民對富裕生活的滿足和奮發拼搏的豪邁。

百姓大舞臺演出不斷。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村裡的榮譽牆。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開展文體活動凝聚人心帶動經濟發展

  依蘭縣道臺橋鎮永豐村位於道臺橋鎮西南10公裡處。2012年村民人均純收入13200元。可是在1995年以前,當時的永豐村卻和“窮、髒、亂、破”等字眼連在一起。集體經濟負債110萬元,村中的土路坑坑窪窪,村民居住在連片的破草房裡,貧困的生活令村民思想浮動。

  1996年,朱景樹被任命為依蘭縣道臺橋鎮永豐村黨支部書記。面對著眼前的爛攤子,朱景樹提出了三年還清百萬元外債的口號。

村民參加文體活動。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村民用三句半的形式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可拉到吧,就憑他一張嘴就能還清外債?他要是能不再多拉飢荒我們就感激不盡了。”在村民的一片質疑聲中,朱景樹首先召開了村民代表懇談會,公布了他的“樹正氣、美環境、創平安、富百姓”的治村思路。接下來,在朱景樹的提議下,永豐村成立了村籃球隊。球隊在農閑時將村民聚攏在一起,通過訓練和比賽,增強大家的集體意識和榮譽感,還通過對外比賽開展“籃球外交”重塑村子的形象。

  對內凝聚人心,對外改變形象。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村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黨支部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加強,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如今,永豐村以建設“一區、三園、八廠”為依托,引導、扶持村民發展養殖業、種植業,調整種植結構,農民收入大幅提高。

  朱景樹介紹說,“一區”就是600畝南山經濟作物區,種植馬鈴薯、萬壽菊、紅菇娘和綠豆等特色經濟作物。“三園”分別是與省農科院、省農學院、縣農技推廣中心合作,建設集科研示范、農業觀光為一身的“百畝科技觀光示范園”;與清河四方菌業合作,建設60畝五味子示范園;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建設650畝左優紅釀酒葡萄種植園。“八廠”是指處於良性發展的村辦釉面瓦廠,招商引資的順翔牧業大型養牛場;處於試驗階段的節能環保爐具廠,村民股份制的純糧釀酒廠,生態養雞廠,萬壽菊收購廠,土粉廠以及水泥制品廠。這些項目落地後,將引領永豐村經濟發展提檔昇級。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為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近年來,永豐村注重精神文明建設,長年組織群眾開展各種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並開展“致富帶頭人”、“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表彰活動,倡導新風氣、樹立新風尚。

村史館的展品均是村民自發捐贈的。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村中央搭建了專門的“百姓活動大舞臺”,一年四季都有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春節文藝匯演,慶“七一”、“十一”演出,群眾通過自編自演歌舞、快板書、二人轉等文藝節目,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家鄉,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反映永豐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在永豐村,沒有人因為要上臺演出而靦腆,人人都以能夠登上永豐村的舞臺而驕傲。

永豐村村史展覽館。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此外,永豐村還建立了村史展覽館,展館以重要歷史事件為節點,向村民和來村的客人介紹永豐村的歷史沿革和發展脈絡。

  近年來,永豐村先後獲得全省“五個好”先進村黨組織、全省安全文明村和全市平安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朱景樹說,未來幾年,永豐村將把建設依蘭城鎮化新永豐,造就永豐高素質新農民,打造龍江小康文化第一村作為戰略目標,帶領全體村民共同建設現代化的精彩新永豐。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