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我的中國夢』系列報道之八】碩士夫妻懷揣『農研夢』造福一方百姓
2013-05-20 17:01:16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20日訊 題:【“我的中國夢”系列報道之八】碩士夫妻懷揣“農研夢”造福一方百姓

  記者 顧碩

  “克新13號馬鈴薯脫毒種薯已經進入育苗階段,離生長成商品薯種的目標越來越近了,希望面世後能夠造福千萬家農戶。”在勃利縣廣視種業的馬鈴薯溫室大棚裡,農學碩士夫妻張洋、林玉滿懷著希望向記者介紹他們的“農研夢”。

碩士夫妻在馬鈴薯溫室大棚工作。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我是土生土長的勃利人,在新疆農大讀研時,結識了林玉,我們在事業上互相扶持。”張洋說。

  “張洋為人憨厚、老實,畢業後我選擇離開家鄉新疆來到黑龍江,和她組建家庭,一起為了‘農研夢’奮斗。”林玉說。

  皮膚黝黑的張洋,身材嬌小的林玉,田間地頭的勞作,讓這對31歲的夫妻少了些屬於年輕人的時尚與朝氣……

  2011年春,這對農學碩士夫妻被廣視種業引進籌建馬鈴薯研究所。從此,他們之間的大部分話題幾乎全圍著馬鈴薯轉了,就連18個月大的女兒都能清楚地喊出“potato”。

  “目前我們已完成脫毒試管苗的切段擴繁階段,經過繁種基地生產一級原種、二級原種、一級和二級良種,最後纔能供給市場優質脫毒的商品薯種。”張洋介紹。

  因為周期性長、投入大、風險高,各級農科院很少投入馬鈴薯脫毒薯種研究。從抗病毒新品種篩選到莖尖剝離,再從病毒檢測到脫毒苗的獲得,夫妻倆已付出了兩年多的時光。

  “溫室大棚裡現在有3—4萬株馬鈴薯苗,每株苗可結出3—4粒土豆,總共15萬多粒土豆經過分級繁種最後可結出1000萬粒土豆,按照每粒土豆5毛錢計算,就能產生500萬的收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土豆的裂變效應會讓農戶看到馬鈴薯的種植前景。”張洋為記者算了這筆帳。

林玉在實驗室。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無性繁殖的馬鈴薯易感染病毒,要經過一系列物理、化學、生物等技術清除薯塊體內病毒,脫毒後的馬鈴薯種可實現大田平均增產30%—50%。”林玉在研究室裡邊操作邊介紹。

  由於馬鈴薯在黑龍江省東部種植結構比例較小,本地種薯仍在使用外來商品薯做種子,因而培育本地自有馬鈴薯脫毒種薯對於發展高效優質農業具有極大意義。

  “這是一項非常乏味的工作,短期內看不到回報,是企業的支持與鼓勵,纔使我們夫妻倆信心倍增。”

  經常有人問,農學碩士留在小縣城甘心嗎?面對質疑,夫妻二人堅定地說:“我們不會離開這裡,因為這裡有我們的夢想。我們要讓本地自有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盡快降世,造福這一方百姓。”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