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佳木斯5月22日訊 樺川縣以強化服務意識、提昇服務能力、創新服務載體、增強服務實效為手段,以群眾受益、群眾滿意為評判標准,在全縣開展以“促發展、促和諧”為主題的服務型黨組織創建活動,受到了全縣百姓的稱贊和擁護,344個基層黨組織正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健全完善科學長效、保障有力的服務工作機制,將“軟約束”變成“硬規范”,是樺川縣創建服務型黨組織的根本保障。《樺川縣開展創建服務型黨組織活動實施方案》明確規定:“縣處級領導班子成員每年深入聯系點調研時間不少於30天;全縣各鄉鎮、縣直各單位、中省直駐樺單位科級以上領導乾部結合部門聯系點聯系一個貧困戶,每年深入聯系點調研時間不少於20天;一般黨員乾部每年深入聯系點調研時間不少於10天。”通過強化督查問效掌握真實情況,把“促發展、促和諧”活動的落實情況作為重點考核內容,把服務成效作為黨員乾部考核獎懲、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引導黨員乾部真正把服務承諾落到實處。
全力推進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提昇黨員服務意識和增強服務能力是關鍵。樺川縣牢牢抓住這個關鍵,通過開展“學教”活動提高為民服務的能力。縣委組織部結合春耕、秋收、冬訓等工作,開展“技能昇級工程”。分期分批組織全縣農村、社區、非公黨組織書記等基層黨組織負責人進行培訓,采取按需訓學、菜單教學、黨校輪學、觀摩比學、典型送學等形式,在學習培訓中逐漸提昇了黨員的服務能力。同時,選派乾部到基層掛職鍛煉,提高其組織協調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縣委組織部還向全縣科級以上領導乾部統一發放民情日記本,組織黨員乾部開展“訪民情,解民懮,暖民心”活動,以記“民情日記”的方式,把職工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及時記錄在“民情日記”上。
樺川縣以“搭建服務平臺、組建服務隊伍、創新服務載體”為重點,形成了縣、鄉、村三級上下連貫的服務體系,為群眾提供一系列便民、利民活動。在社區,普遍開闢了“556”活動陣地,即勞動就業、民情傾訴、居家養老、醫療衛生、社區工作“五站”;生活照料、娛樂、健身、書香、網絡“五園”;勞動保障、業務受理、計劃生育、家政服務、資訊服務、中介信息“六臺”。長新社區整合轄區內26家餐飲、家政、診所、超市開展“一刻鍾便民服務”,實現了社區居民“小需求不出家門,大需求不出社區”。在機關,以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為重點,切實加強機關作風和行政效能建設,引導機關黨員乾部立足本職崗位,爭創“黨員示范崗”、“黨員先鋒崗”、“黨員標兵”。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自來水維修隊提出了“20分鍾”活動,要求維修人員在接到群眾電話後,20分鍾之內必須趕到現場進行維修維護,受到了群眾的好評。
在農村,全縣鄉鎮(街道)全部建立了群眾服務大廳,將民政、綜治、計生、信訪等涉農便民職能納入其中,開展零距離、零縫隙、零缺位服務。新城鎮針對偏遠村屯群眾出行不便,辦事效率低下的實際,在中伏村設立了“便民服務大廳中伏辦事點”,通過每周三集中辦公,極大節省了中伏片區群眾辦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