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我的中國夢』系列報道之十】四十載後重返第二故鄉老知青再續青春夢
2013-05-23 08:55:37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23日訊 題:【“我的中國夢”系列報道之十】四十載後重返第二故鄉老知青再續青春夢

  記者 侯巍

  “我們的夢想就是要重走一回青春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早點讓村民富起來,不辜負村民對老知青的信任。”五月是黑龍江省大田播種的季節,受低溫影響,賈愛春、徐桔桔兩位老知青這幾天正和遜克縣山河村村民搶播大豆。

 
徐桔桔(左)與賈愛春從山河村農機旁走過。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40多年前,正值青春年華的賈愛春、徐桔桔分別從上海和河南來到黑龍江畔的邊境小城遜克縣下鄉,在山河村她們與老鄉一道上山拉柴、下地種田、養雞、養豬、打魚,為邊疆鄉村帶來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把青春留在了山河村。

  1979年,兩人先後返城。徐桔桔在上影集團做財務工作,賈愛春去了北京。此後幾十年裡,她們一直沒有中斷與山河村村民的聯絡。

  “當年,山河村的老鄉用朴實接納了我們,與老鄉間建立起來的深厚感情令我們刻骨銘心。”幾十年裡,兩位老知青不管到了哪裡,但她們的心卻始終戀著山河村。村頭的那棵大柳樹,第一次參加集體勞動的場面……在兩位老知青的心中魂牽夢繞。談及知青歲月,老知青熱淚盈眶,連說“忘不了,真的忘不了!”。

  難忘那段青春燃燒的歲月,促使賈愛春40餘載後重返第二故鄉。2009年,賈愛春回到山河村。此時的山河村已被並入另一個村子,看到鄉親們沒個集體活動的場所,賈愛春賣掉了北京的一處房產,拿出30萬元,在縣、鎮的配套支持下,蓋起了知青會館。

  正是這一舉動讓鄉親們深深感受到,知青對第二故鄉愛的延續。能不能把老知青請回來,帶領大家共同致富?鄉親們一次次向賈愛春提出邀請。

  下決心,重走一回“知青路”。帶著對黑土地的濃厚感情和對現代農業發展前景的期盼,賈愛春重返農村,並且勸來了同樣情系第二故鄉的徐桔桔。

  2010年9月28日,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山河村重新恢復村建制;2011年11月7日,徐桔桔通過組織程序擔任山河村黨支部書記;2012年1月4日,村裡注冊成立種植合作社,賈愛春當選為合作社董事長。

  “山河最大的優勢是土地可以連片,用大型農機耕作更出效益。尤其是農村,就應該走大農機發展之路。”賈愛春、徐桔桔帶著一腔熱情,扶持農民發展蔬菜種植、養豬等多種經營,為村民探索共同致富之路,“只有老百姓富裕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了,纔能實現共同富裕。”

  發展的浪潮在小山村沸騰起來。兩位老知青的到來,在山河村掀起了一場革命,村民們紛紛以土地入股合作社。2012年,山河村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由於調整了種植結構,一改大豆一種30年的局面,采用了大機械化作業,大旱之年村民每?地效益卻比往年增加近2000元。

  知青們的回歸改變了鄉村的面貌。村裡的路拓寬了,家家戶戶換上了塑鋼窗,路邊的鐵柵欄也修建起來。多年沒有活動的秧歌隊、舞蹈隊重新組織起來,僅有300多人口的小山村變得又熱鬧起來。

  賈愛春說,山河村有山有水,資源優勢明顯。今年我們要建立蔬菜種植基地,同時還要嘗試種植水稻。此外,還要建一個千萬元的農機合作社和一個千頭養豬場,讓老百姓家家戶戶過上好日子。

  “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知青一個群體的愛仍舊在這片土地上流淌。正是有了那麼多知青的支持,我們纔更有力量。”盡管已60多歲了,但乾事創業的激情仍然在賈愛春、徐桔桔臉上綻放,“我們對這塊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現在政府給我們提供了平臺,我們一定要帶領村民共同富裕,在這片黑土地上實現當年未竟的夢想。”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