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方式:改全幅、半幅封路為點式封路
●修路材料:改三灰碎石為速乾瀝青
生活報5月24日訊 時下,哈市道橋部門正在維修翻漿破損的市政道路,且要在6月10日前全面修復,這在已經進入百萬汽車時代的哈爾濱城區難度可想而知。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道路維修呈現出一些新變化。22日晚,記者跟隨一支在道裡區維修路面的七人施工班組,探訪他們是如何做到高質、高效完成對破損路面的“手術”。

施工現場
變化1:
改24小時敞開修
為夜晚集中修
21時30分,記者來到道裡區兆麟街與石頭道街交口處,哈市道橋養護部門一個施工小隊正在此處作業,“今天的活兒纔剛乾一會兒,凌晨1點以前,我們得把所有破損路面的基礎換完,4點前給這些維修路面蓋完‘被子’。”施工工長宋代東說。
以前修路,連乾24小時,而現在,技術、材料、流程上都有所改進,施工縮短至7個小時,從晚9點乾到次日凌晨4點,工作量基本上是等同的,但時間卻縮短了2/3。對此,哈市道橋辦工程技術科科長胡新剛表示,之所以縮短施工時間,就是怕白天佔道維修造成交通擁堵影響市民出行。

機械手用衝擊夯實新的路面基礎
變化2:改全幅、半幅封路為點式封路修
記者注意到,在石頭道街上,大約有6處點位需要維修,但這條路並沒有全封閉或封整條車道,而是修哪封哪,對周圍的交通影響並不大。在兆麟街與石頭道街交口,維修兩個點位,分別為1.5平方米和6平方米,施工人員只是在點位外半米處圍了一圈安全錐。
為了不影響交通,裝載修路材料的大噸位卡車停在了附近車輛較少的街路上,用小型鏟車運來材料,再拉走殘土。拳頭粗細、40厘米長的氣鎬,挖出一個面積6平方米、深40厘米的路面,五六施工人員用20多分鍾就完活兒,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變化3:改集團軍作業為特種班流水作業
在維修現場,由7名施工人員,一名工長、一臺鏟車組成的施工小隊采用流水作業的方式。
鏟車將新料卸到兆麟街與石頭道街交口處的兩個挖好的路坑後,趕緊到下一處維修點位,用氣鎬擊碎路面基礎,而這時,施工人員也緊跟其後,去挖下一處路面基礎,只留兩個人在原地操作機械夯實新料。
記者算了一下時間,修完一處點位,大約需要40分鍾,宋代東告訴記者,他們這個小隊一晚上修60平方米的路面很輕松。
變化4:
改三灰碎石為速乾瀝青
之所以提高了施工效率,跟修路用的材料有很大關系。據胡新剛介紹,以前,修路基本上是用三灰碎石作為路面基礎,養生期為7天。而現在使用的乾硬性水泥混凝土,也就是速乾瀝青,修完後,路面就可以讓車正常通行,如果沒有人為破壞或其他意外,它的使用壽命可持續3-5年。
記者了解到,從去年起,速乾瀝青開始逐步推廣,並用於哈市道路大中修上,如今,施工人員已經熟練掌握使用這種材料修路,相當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