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27日訊 不久前的一天,家住哈爾濱市南崗區馬端街金河小區67歲的馬述超大爺,吃完早飯後悠閑地坐在沙發上,本來打算給自己泡杯茶,卻突然感覺好像被人重重推了一下,肚子裡像爆炸了一樣。老人踉蹌地從沙發上站起來,卻沒堅持住,撲通一聲倒在了沙發前的地上。老人的兒子立即將他送到哈醫大四院急診科,“我以為我爸是腸胃炎或者是急性闌尾炎,沒想到是腹主動脈瘤破裂。”老人的兒子對記者說。

回到普通病房後,馬述超恢復良好。
“腹主動脈瘤”到底是啥病?這種病是腹主動脈異常擴張或膨出,多為囊狀或梭形,外形類似腫瘤而得名。1955年,愛因斯坦因一場突發的疾病而辭世,原因就是在他體內一顆埋藏多年的“定時炸彈”——腹主動脈瘤破裂導致的失血性休克。
在醫院做完了一系列的檢查,發現並不是之前想的腸胃炎和急性闌尾炎,醫生迅速把老人送到了普外一病房。馬述超的兒子回憶說:“大夫告訴我,最後確診腹主動脈瘤破裂,腹腔內血管爆裂,需要馬上手術,否則就有生命危險,當時我的腦袋轟的一響。”對搶救當天“驚心動魄”的場面,哈醫大四院普外一病房副主任關英輝仍然記憶猶新:“這種病患者往往覺得沒啥大礙,所以一般發現得遲,一旦瘤體破裂就異常凶險,24小時生存率小於50%,而總死亡率則高達85%~95%,成活幾率太小了。”
早一分鍾手術,就多一分保住患者生命的機會。幾分鍾後,醫院手術室、麻醉科、血庫所有相關科室迅速開始術前准備,停掉了一臺擇期的手術,只為了搶救手術順利進行。“連最最不敢保證的‘血液回輸機’都准時到位了。”關英輝說:“血液回輸機”的作用是自體回輸手術中患者流出的血液,“如果大量體外輸血,手術後患者往往會出現嚴重的並發癥,而有些‘腹主動脈瘤破裂’的病人雖然很幸運地完成了手術,卻因為輸血導致的並發癥延長了治療周期,增加了治療費用。”哈醫大四院目前只有1臺血液回輸機,而當時這臺機器正在給其他患者做體外循環。“咋辦?還是得搶時間。手術室、麻醉科也‘集體總動員’,搶出時間就是搶出生的希望。”關英輝說。
平時准備手術的時間一般為兩小時,為了搶時間,簽字、辦手續等一切程序從簡。老人的兒子當時還計算了一下時間,“沒想到會這麼快,大部分手續都是補辦的,有的簽字也是之後補簽的。從決定手術到我爸上手術臺,不到半個小時。”
一切准備就緒,手術馬上開始。“上了手術臺還要搶時間。”關英輝說。“首先要關閉總閥門。”關英輝告訴記者,要在膈下游離阻斷腹主動脈,控制出血。參加手術的醫生張岩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這就好比關閉自來水管的主乾線。”手術進行中又出現了驚險的一幕,當如同新生兒頭顱大小的腹主動脈瘤被切除後,一側髂總靜脈撕裂,於是又立即進行了靜脈修補手術。為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普外科主任許軍全程跟蹤手術過程。手術室外的觀察室裡,相關科室多名醫生隨時待命,做好准備應對可能遇到的各種突發情況。當手術室牆上鍾表的指針指向19時30分時,4小時的手術順利結束,手術室內外的醫務人員都松了口氣。關英輝現在還心有餘悸:“這臺手術真是搶出了4小時的‘黃金時間’,纔保住了患者的生命。”
術後第四天,馬述超從重癥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生命體征平穩,“恢復得非常好。”病房中老人的兒子笑著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