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7日訊 題:【“我的中國夢”系列報道之十三】“大學生村官”王淑媛:紮根農村踏實為百姓做好每一件事
記者 王蕊
“我只想一門心思地做個好‘村官’,為村裡的村民們做好每一件事兒,讓村子有變化,對得起村民們對我的信任。”從農村大學生志願者到大學生村官,從23歲到31歲,王淑媛把青春獻給了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她毫不猶豫地告訴記者,這片土地,她願意用一生來守護,把興十四建設得越來越好……
王淑媛每天堅持13個小時的工作。馬洪軍 攝
5月20日,齊齊哈爾甘南縣,小到中雨。這天上午,王淑媛早早地從村裡來到縣裡,幫著村裡招商引資來的企業跑手續,沒顧上天氣惡劣,王淑媛奔波在縣裡的3個行政部門之間。中午,瘦弱的她卻沒有露出一絲疲憊,跟同事們在街邊一個小店裡吃過一碗面條。撂下碗筷,這位年輕、乾練的興十四村黨委副書記又馬不停蹄地坐車往村裡趕,繼續為手續奔走。
一轉眼,這已經是王淑媛來到村裡的第九個年頭。幾年的歷練下,這個八零後的女孩少了城市裡女孩的嬌氣,多了一份果敢與成熟,這樣充實、匆忙的工作場景對於王淑媛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了。興十四村村裡的人各個都知道,“小王”總是行色匆匆,不是在為哪個村民辦事去,就是去哪跑項目了。
王淑媛在村售樓處與工作人員商量戶型的具體事宜。馬洪軍 攝
興十四村是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先驅村,享有“龍江第一村”的美譽,還和華西村並稱為“南有華西村,北有興十四”。2004年,剛剛大學畢業的王淑媛響應了黑龍江省的“村村大學生行動計劃”,成為興十四村村主任助理,也成了村裡子來的第一個大學生村官。面對與自己想象中相差甚遠的村子,優越的環境沒能讓王淑媛心安,可她只給自己3個月的時間從一名大學生向一個“村官”過度。
“‘村官’就是‘父母官’,我得時時刻刻想他們之所想,了解他們需要啥,纔能為他們辦事。這事想做好,就得沈下心、堅持住,第一步就要先跟農民學習。”
這樣說的,王淑媛也是這樣做的。從那一天開始,她的日程表永遠是滿的,她的腳步永遠是快速的。每天早上她都第一個到村部,晚上回家早已月上枝頭。不論在田間地頭,還是村民家中,經常看到王淑媛的身影,為她的基層工作摸門道、想路子。甚至是村民們想給孩子填報志願找她出主意,買房子辦護照辦不明白了,王淑媛從來不拒絕,熱情地幫忙。漸漸地,她成了村民們的“自家人”,村民們都叫他“小王”,這讓王淑媛的心裡熱乎了,也找到了方向和目標。
王淑媛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與技術人員探討技術難點。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2007年,村裡還只有一所1998年洪水後修建的小學,孩子們上中學,就要往十幾裡外的縣城跑。看著為了學習一直奔走在田間的孩子,王淑媛大膽地提出了在村裡建一所中學。這個提議得到了村“兩委”和群眾的一致贊同,同時,跑學校手續的擔子也落在了她一個人的身上。整整一年時間,王淑媛奔走於哈爾濱與縣城之間,求得各方面支持。最終,一個投資200餘萬元的中學建成了,並於2008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學生。
“看著孩子們能坐在寬敞的教室上課了,看著家長們放心了,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以後還得這麼乾……”王淑媛感慨地說。
王淑媛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與技術人員學習探討技術。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而為了不耽誤村裡的工作,王淑媛四歲的女兒一直在吉林省的奶奶身邊長大。王淑媛說,5月份終於抽空回吉林看看孩子,而這距離上一次看到孩子已經8個月的時間了。為了彌補自己沒能陪在身邊的時間,王淑媛只能在網上跟女兒說說話,一解相思之苦。在此之餘,這個八零後的女孩身體也瘦弱了下來,由於生孩子的時候沒有“坐月子”,她有了腿疼的毛病,至今左腿膝蓋下還麻木沒有知覺。
“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工作乾不好,”每每面對別人對王淑媛工作的肯定和認可,她總是這樣羞澀地說。現在,村民們都待她像家人一樣,給了她強大的力量。村裡的一個老大娘每次做點饅頭之類的乾糧,總想著給她送去,一送就是一大鍋。“村民對我這麼信任,除了乾好工作,我無以為報。”
組織文藝活動、建學校、跑項目、辦手續……一心為村民謀利益,熱心為前來投資的企業負責人解難題,王淑媛獲得了大家的認可,村裡的百姓對她豎起了大拇指,企業稱她為“興十四的110”。在王淑媛和村乾部們的共同努力下,興十四村悄然發生著變化。從2004年不到百棟的別墅,到現在村裡別墅林立,平房全部拆遷;從2004年村民年收入不到1萬元,到2012年村民年收入6.78萬元,興十四村總收入達15億元。
9年間,在農村這個人生大舞臺上,王淑媛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驕人的成績。2009年7月1日,王淑媛全票當選興十四村黨總支副書記。2011年,她被破格提拔為興十四鎮副鎮長。她先後榮獲省級和市級勞動模范、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2012年,王淑媛又光榮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
一時間,這個明星村裡的明星“村官”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群眾對於這位年輕的大學生村官十分看好。甚至許多人都勸她,抓住機會走出農村,回到環境更好的城市工作。聽了大家的“好言相勸”,王淑媛卻大笑了起來。
“我從來沒想過那麼多,我已經打定主意一直在這了,就當好這個‘村官’了,就不走了!”說著,王淑媛又笑了起來。談及興十四村的未來,王淑媛滿懷憧憬和信心,話也開始多了起來。
“設施農業擴大規模,從現在的一千棟增加到明年的5000棟;加大植酸?項目的科技投入,研制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村裡現有人口1.2萬人,到2015年發展到8萬人,旅游業服務業都要同步跟上……”王淑媛向記者詳細解釋規劃的內容,她要與村乾部們一起帶領村子,力爭在全省乃至全國起到示范引領帶動的作用,把興十四村建成小康社會的標杆。
王淑媛告訴記者,在她心裡,她對興十四村的規劃不是半年的、一年的或者五年的,而是一輩子的。在她任職期間,希望能夠看到興十四村成為一個工業發達、文明和諧、富裕安定的小城鎮。
“付華廷老書記帶著一幫人一乾就是四十年,我也想像他一樣,腳踏實地地留在這裡為老百姓辦事,希望‘興十四村的每一次發展我都看得到,每一個變化都有我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