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28日訊 26日中午,筆者接到哈爾濱市道外區居民打來的電話,稱北頭道街19號那座有俄文的小樓正在拆除中。由於是星期天,無法找到規劃局工作人員核實,就直接趕往現場。

為正在被破壞的保護建築。
筆者趕到時,這座小樓最精美也是最珍貴的上半部已經化為烏有,一樓左側那幾個“X裘皮店”的字跡仍在,右側拆掉商家的裝修後露出的匾額上有“X記皮莊”的字樣,這塊水泥匾下還露出兩個帶花飾的匾托。樓前堆滿9公分厚,26公分寬的長長的木料和碎磚及整段的磚垛。
詢問樓下幾個看起來像是工頭的人拆除的原因,回答:這樓已經由市房屋安全鑒定辦鑒定為危房,昨天把樓裡的8戶居民搬出來以後實施拆除。筆者再問:“這座樓是歷史建築,如果是危房首先應該采取措施搶險加固,為什麼一拆了之?”回答:“所有的手續都有。人命重要還是房子重要?”
筆者觀察到,老樓的牆上釘著紅色的牌子,上書“此棟房屋危險、嚴禁靠近、請您繞行”字樣,還貼著兩張白紙,將鏡頭拉近,發現果然是“危房搶險通知書”,落款是“道外區房產經營公司第一分公司”,並且未蓋公章。該通知稱“經哈爾濱市房屋安全鑒定辦公室鑒定,此處房屋為危險房屋,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已不能正常居住或者使用。”

建築原貌。
工人正在絡繹不絕地向樓下扔木料,還有人費力地輪大錘猛砸山牆和原老字號匾額位置的牆體,半天也砸不下幾塊磚。於是換上電鎬操作。用電鎬足足鑽了一個小時,那不到一米寬的匾額位置牆體竟然只鑿下一多半。而山牆的拆除顯然也非易事,換了幾個人狂掄大錘,折騰一下午纔搞定。居民說,二樓的牆垛砸了一上午纔砸下來。如此結實的“危樓”可不多見。
這座建築是哈爾濱現存惟一帶有俄文廣告的老樓,樓上的俄文是十幾年前一個熱愛哈爾濱的澳大利亞籍老俄僑尼古拉·紮伊卡發現的,他告訴筆者時的驚喜至今猶在耳邊。檐口下那行俄文是介紹自家工廠加工的各類毛皮,檐上女兒牆的三個柱子上的灰塑可就完全是中式的了,左鶴右鹿暗含鹿鶴同春之意,中間柱頂上的“狀元”二字尤其引人注目。這可稱真正的中西合璧。
這十幾年也不知有多少研究哈爾濱俄僑歷史的中外學者和游客來這裡看望過這座老樓,老樓如同哈爾濱百年歷史的見證。其珍貴的歷史價值毋庸置言,更何況2010年哈爾濱市政府正式公布的第四批歷史建築中就有這處建築,本該慎重對待,依法保護。即使是危房,也該在將居民遷出後,盡快組織專家論證,並進行搶險加固。
27日上午,筆者撥通哈爾濱市城鄉規劃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處的電話,詢問以危房為由拆除這處歷史建築是否到規劃局履行報批手續,對方肯定地答復:沒有到我們這裡辦理任何手續。並且立即通知規劃執法監察局去現場責令施工單位停工。
哈爾濱這座城市又丟失了一處珍貴的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