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9日訊 自5月10日開展“紅燈記”志願行動以來,已先後8次組織記者、志願者和大學生等在主要街路、商業區、學校附近勸阻“中國式過馬路”,並以“記者手記”的形式見報近百篇。近日,記者將這些“中國式過馬路”行人的“神回復”、“雷人答”等整理在一起,粗略地分為從眾型、不懼型、禮貌型、教唆型等9種類型,看看你屬於哪種型,歡迎“對號入座”。
從眾型
鏡頭1:“一幫人過馬路汽車就得躲著你”
11日,在道裡區經緯轉盤道,一位因右轉彎車輛搶行而錯過綠燈的女士說,為了能與搶行的車輛爭奪過路優先權,很多行人都是湊夠了幾個人一起踏上斑馬線,“一個人過馬路你得躲著汽車,一幫人過汽車就得躲著你。”
13日早晨7點多,在南崗區花園街與紅軍街交叉口,過往行人逐漸增加,但遵章過街的行人卻非常少。人行道上紅燈亮起,過往行人起初在斑馬線前等,聚集七八人時,見過往車輛漸少,一位市民說,“大家一起過,車不敢撞過來!”隨後大家一衝而過。
類型分析:
此種類型主要出現在車流量不大的路段。即使此時為紅燈,但只要時間足夠充足、隊伍足夠“壯大”,只要有一個“領頭羊”,無論來車方向的車速有多快,他們都能把車輛給“截”住,穿過馬路。
鏡頭2:“大家一起衝,車不敢撞過來”
不懼型
鏡頭3:“我抱著孩子,哪個車也不敢撞我”
19日,在南崗區學府路與學府四道街交叉口,一位老人抱著3歲左右大的孩子橫穿馬路。“大娘,你抱著孩子闖紅燈多危險。”聽到記者的話,老人說:“我天天這麼過馬路,也沒見出事,我抱著孩子,哪個車也不敢撞我。”
19日,在南崗區學府路與學府三道街交叉口,一對老年夫婦不顧兩名志願者的勸阻硬過馬路,過往車輛的喇叭聲此起彼伏。“按啥喇叭,你還敢撞我咋地?”老太太一邊說一邊過馬路。“大爺、大娘你倆咋闖紅燈過馬路,多危險呀。”記者提醒,老太太白了記者一眼:“我年輕時就這麼走,都走幾十年了,也沒咋地呀,怕啥。”
類型分析:
此類人群不管車多車少、車速快慢、是紅燈還是綠燈,只要自己方便,隨意闖紅燈、橫穿馬路。甚至一些老人和抱小孩的行人也加入其中,不僅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也給別人帶來了麻煩。還以年齡、習慣和孩子作為違規過馬路的擋箭牌。
鏡頭4:“按啥喇叭,你還敢撞我咋地?”
禮貌型
鏡頭5:“謝謝叔叔,我記住了”
14日,在道裡區經緯小學校門前,記者對一名穿著校服正在車流中穿行小學生說,小朋友,不要著急,請走斑馬線,穿行在機動車道上很危險。這名小學生看了看記者,低著頭說:“謝謝叔叔,我記住了。”
鏡頭6:“我沒看到紅燈,真對不起!”
11日,在南崗區花園街與紅軍街交叉口。“先生,請等一下,現在是紅燈。”聽到記者勸阻後,一名已經走下路邊人行道的中年男子,又轉身走了回來,這時一輛公交車在該男子身旁不遠處快速駛過。“我剛纔著急趕路沒看到紅燈,真對不起啊!”男子回到人行道後不住地向記者致歉。
類型分析:
記者在多天的勸阻中,遇見了很多禮貌型的市民。這些市民想要橫穿馬路或者闖紅燈時,經過記者的勸阻之後,都能禮貌地說一句“謝謝”、“下次注意”,然後放棄闖紅燈,安靜地在原地等待著綠燈的亮起。
教唆型
鏡頭7:“孫子,快點兒跟奶奶跑”
15日,在道裡區地段街和森林街交叉口,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拽著一個胖男孩從馬路對面往學校門口跑,記者上前制止:“大娘,這樣帶著孩子橫穿馬路太危險,多走幾步去那邊的斑馬線吧!”老人對記者的提示不予理睬,繼續拽著孩子在車流中跑跑停停,邊跑還邊對孩子說:“孫子,快點兒跟奶奶跑呀,上學該不趕趟兒了。”
22日,在道裡區兆麟小學校門前,在距離校門前斑馬線不足50米的行車道上,一位年輕母親打開車門,一位帥氣的小男孩挺著胸脯准備直接橫穿過道。“兒子快跑,別怕媽給你瞅著車。”記者剛要上前阻攔,小男孩已快速從行駛的車流中穿過,跑進了校門。
類型分析:
這類型的人多以“愛”的名義牽著孩子的手闖紅燈,以為只要有了自己的貼身保護,孩子就能夠安全過街。但卻讓孩子在無形之中養成錯誤的交通習慣,表面上看似對孩子的保護實際上是將孩子推向危險的邊緣。
鏡頭8:“兒子別怕快跑,媽給你瞅著車”
不屑型
鏡頭9:“別攔著我,這個燈我比你熟”
16日早7點,記者來到哈市紅軍街與花園街的交口,當人行道上的紅燈亮了二十多秒後,馬路上的車已經過得差不多了,行人開始躍躍欲試准備過街。“師傅,再等十幾秒變燈了再過吧,現在過太不安全了。”還沒等記者說完,這位市民就匆匆地向馬路另一側走過去,邊走還邊回頭對記者說:“你就別攔我了,這個燈我比你熟!”
11日,在南崗區花園街與紅軍街交叉口,一名男子不顧紅燈橫穿花園街,記者上前勸阻後對記者說了一句,“你別跟我整沒用的,交通法規我比你懂。”隨後小心翼翼的穿行在車流中,記者真是替他捏了一把冷汗。
類型分析:
這種類型的行人多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者”,對於別人的忠告更是不予理睬。記者在勸阻時,他們有時會假裝聽不見繼續過街,有時還會“贈送”一個白眼。他們走到路中央時,往往會被過往的車輛截在中間,進退兩難,很是危險。
鏡頭10:“別整沒用的,交通法我比你懂”
友好型
鏡頭11:“謝謝,下回我不闖了”
17日在大廈崗,一位老人領著孫女想要過馬路,但此時是紅燈,一側的車在左轉彎,直行的車在等紅燈,這位老人領著孩子全然不顧地向前走去,記者上前勸阻老人等綠燈亮了再過馬路。老人很客氣,點著頭對記者說:“謝謝,下回我一定不闖了。”
鏡頭12:“不好意思,下次再不這樣了”
11日,在南崗區博物附近,不少市民為了方便通行,並不理會快速駛過的車輛,紛紛選擇從車流中穿越。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打算從隔離帶穿過到馬路對面去,當記者對她進行勸阻時,她連聲對記者說著“謝謝”,並面帶羞愧地說:“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情況,下次再也不這樣了,一定按燈走。”
類型分析:
這一類型的人群,是記者在勸阻中感覺最聽勸的一類人。面對記者的好言相勸,他們能夠接受並改正這種交通陋習,這是記者最希望看到的。希望他們將改好後的習慣保持下去,傳遞下去,去影響身邊的人。
惡語型
鏡頭14:“攔我乾啥啊,有病啊”
17日6時50分,在繼紅小學門前,一位中年女士無視過往車輛,拉著孩子准備橫穿馬路時,記者趕緊吹哨提示阻攔,這名女士不但沒有停下,反而瞪了記者一眼,丟下一句:“你傻呀,孩子上學要遲到了!”
鏡頭13:“你傻呀,孩子上學要遲到了”
17日,在道裡區經緯街和新陽路交叉口,一名女子一路小跑要闖紅燈過街,記者趕忙上前攔住該女子。見有人阻攔,該女子立刻不耐煩地衝記者喊道:“攔我乾啥啊,有病啊。”記者馬上說明她這樣亂穿馬路非常危險。該女子白了記者一眼,極不情願地走進等待過馬路的人群中。
類型分析:
在記者多天的勸阻中,並沒有出現與記者發生爭執的路人,罵人的也很少。這一類型人群,多是認為記者的行為阻礙了自己,所以“出口成髒”,把記者的好心當成了惡意。
耍賴型
鏡頭15:“你是交警啊?馬路我自己不會過啊!”
14日,在繼紅小學校門前,一位中年男子領著孩子無視車流,慢悠悠地穿越馬路,記者急忙吹哨示意其不要現在過馬路,這名男子不但不聽勸,過馬路後朝著記者吼道:“你管什麼閑事,你交警啊?這麼短的馬路我自己還不會過啊,要你們在這喊來喊去的!”
鏡頭16:“你算老幾,憑啥管我呀!”
11日,在省政府崗,一名男子准備闖紅燈,記者在他身後吹響了提示的哨並招手示意他回來等綠燈亮了再走,該男子回頭看了記者一眼後,說了一句“你算老幾,憑啥管我呀?”便徑直穿過馬路揚長而去。
類型分析:
此種類型的人與“惡語型”有些相似,口氣和態度都差不多,唯一相差的就是沒有罵人,有時還會嘻嘻笑幾聲。在他們的眼裡,記者站崗的行為就是“淨整沒用的”。他們嘟囔幾句後,依然“中國式過馬路”。
狡辯型
鏡頭18:“反正車不多,不走多浪費時間”
14日,在果戈裡大街與花園街交叉口,一位闖紅燈的男士快步走過來,他看見記者揮手阻止,衝著記者不耐煩地揚揚手說,“別在這浪費資源了,這都沒有車,憑啥不讓我過啊。”
鏡頭17:“路上沒車,憑啥不讓我過?”
14日,在花園街和果戈裡大街交叉口,一名老人領著一背著書包的學生闖紅過馬路。盡管記者不停吹哨、打手勢示意,老人依舊我行我素。安全過街後,老人瞪著眼睛理直氣壯地說,“反正車也不太多,不走多浪費時間。”
類型分析:
這一類型人群不但不聽取記者的勸阻,還把自己闖紅燈、橫穿馬路這樣的交通陋習冠以“沒車”、“浪費時間”的名義,振振有詞。根本沒有意識這樣不好的習慣會給自己帶來哪些危險,以及給別人帶來哪些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