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9日訊 公交車進站、公交車轉彎時,行人覺得司機“能讓過去”依舊前行……這些做法,都是非常不安全的行為。不久前,南崗區遼河路上就發生市民被進站公交車刮倒的事故。司機稱,他沒有看到車尾刮倒了市民。公交司機究竟有哪些“盲區”,市民上下車又應避免哪些“危險習慣”?昨日,市公共電車總公司101車隊副隊長呂晨龍帶著記者,現場體驗公交車司機在駕駛車輛過程中,存在的4處“盲區”。
盲區1:車頭前最近處
記者坐到公交車駕駛員位置上發現,盡管司機位置較高,身高1.70米的人從車頭前走過,司機正常能看到。而身高1.50米左右的人通過車頭前方時,司機就無法看到。也就是說,身高低於1.50米者或少年兒童,如果從車頭前通過時,司機很難看到。
盲區2:倒車鏡的下方
公交車倒車鏡旁的位置俗稱A柱,是另一處的“公交盲區”。
記者坐進駕駛室觀看,一名1.70米身高的人站在倒車鏡下,勉強看見其頭頂。
盲區3:前、後車門之間
前車門至後車門之間的位置,正常情況下可通過倒車鏡查看,可一旦趕上早晚高峰或上下車人多情況,這一區域就會因為行人阻擋而出現“人造盲區”。
在實驗中,有六七人站在前門處,其中兩人個子較高,記者此時通過倒車鏡,已看不到後門下車的情況。
盲區4:後輪至車尾
公交車後輪、尤其是右後輪至車尾附近,也是“盲區”,因為公交車車身較長,在靠邊停車、轉彎時,如通過倒車鏡發現後輪處行人,也只能是做出躲避的預判。
記者發現,在司機的位置上,這一區域視線極易受阻,司機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准確預判。進出站時回轉半徑大,很容易將車尾的行人刮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