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就業
搜 索
破解『最難』服務為先 為大學生打開就業之門
2013-06-03 10:51:5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赫英傑 秦偉 姜斌 郭俊峰 孫秀霞 韓雪 衣春翔 孫佳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鼓勵中小微企業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力爭年底前有10萬名以上高校畢業生到各類企業工作

  ·市(地)以上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原則上都要錄(聘)用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驗的高校畢業生

  ·從今年起,將創業培訓補貼政策期限從目前的畢業年度增加到畢業學年(即從畢業前一年7月1日起的12個月)

  黑龍江日報6月3日訊 在就業總量壓力持續加大、地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因素的影響下,我省高校畢業生就業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怎樣破解“最難”就業季,如何為大學畢業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

大學畢業生奔波於各類招聘會。郭俊峰 攝

  據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就業處負責人介紹,我省非常重視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近年來,相繼制定實施了涉及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同時千方百計開發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並鼓勵和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和就業援助工作。

  在下一步工作中,將圍繞產業發展,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以“助推產業園區發展,努力拉動高校畢業生就業”為主題,為高校畢業生和園區企業搭建對接平臺,重點引導高校畢業生到產業園區就業。同時在產業園區落實社會保險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等各項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加大資金傾斜力度,鼓勵產業園區充分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

  鼓勵中小微企業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落實符合相關條件的企業享受社會保險補貼、培訓補貼和小額擔保貸款等支持政策,為到中小企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做好人事代理、檔案保管、社會保險辦理和接續、職稱評定、權益保障等服務。力爭年底前有10萬名以上高校畢業生到各類企業工作。

  大力開發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城鄉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重點解決好工資待遇、社會保障、戶口檔案、職稱評定、教育培訓、人員流動、資金支持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挖掘機關、事業單位空編招用高校畢業生。重點向縣以下和鄉鎮衛生院、基層農技推廣服務一線傾斜,市(地)以上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原則上都要錄(聘)用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驗的高校畢業生。

  大力推進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高校畢業生就業。落實好小額擔保貸款及貼息、稅費減免、落戶等創業扶持政策。從2013年起,將創業培訓補貼政策期限從目前的畢業年度調整為畢業學年(即從畢業前一年7月1日起的12個月)。重點鼓勵高校畢業生創辦國家和地方優先發展的科技型、資源綜合利用型、智力密集型企業,支持通過網絡創業帶動就業。充分發揮創業培訓基地、創業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功能,免費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服務。同時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權益保障,促進就業公平。


頂風冒雨只為謀得一份工作。

  校企巧搭聯姻橋 學生就業不繞遠

  攻讀“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的俞洪濤,2010年從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畢業後,被留在了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的一家生物技術開發公司工作。記者見到俞洪濤時,他正在將豬圓環病毒接種到豬腎細胞中。俞洪濤告訴記者,三天後,他將收獲病毒液,並對其進行檢驗,合格後可用於豬圓環病疫苗的制備。

  近年來,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通過校企合作方式,積極促進學生到知名企業就業。俞洪濤和他的4名同學正是通過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一家生物技術開發公司頂崗實習後,直接留在了企業。

  “辦什麼專業市場說了算”、“開什麼課程企業說了算”、“選什麼課程學生說了算”是學院確立的人纔培養途徑。2009年起,學院深入企業調研,了解人纔需求狀況和用人標准,面向現代農業、生物產業、市場需求設置專業。

  “學院還大膽探索‘實踐學期’模式,組織老師深入企業與師傅、基層管理人員共同擔任指導教師,指導各年級學生開展30~40天的社會實踐和企業實踐,提高了師生的專業技能,解決了企業的用人問題。”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王鵬告訴記者,學院成立了由70%企業專家組成的31個專業委員會,其中12個專業委員會主任由訂單企業老總或專家擔任,各專業委員會為訂單班“量身定做”人纔培養方案。

  “學院建立企業准入制度,從企業的綜合實力、參與訂單培養的能力、畢業生就業工資待遇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選擇行業中實力強、經濟效益好、社會聲譽高、就業空間大、發展前景廣的企業簽訂訂單。”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志強說,多家大型企業常常主動來學院簽訂單。

  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威海宇王訂單班、畜牧獸醫專業谷實訂單班等企業從學生入校起就為訂單班冠名、為學生配發訂單班服、設定專項獎助學金、向學校捐建實訓室、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等,學生企業意識、崗位意識逐漸增強。

  生物制藥類專業的學生分別在訂單企業進行“廠中校”教學實訓,把原來在校內實訓室完成的實訓內容搬到企業生產車間,在校企雙重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教學實訓任務,真正做到了“工學交替”。

  王鵬說,“校中廠”教學模式實現專業課程與崗位標准對接,如企業出資5萬元,在學院建立中藥實訓室,捐贈了320味一等中藥材,用於專業課程的教學與實訓。

  訂單培養,為畢業生就業開闢了廣闊空間。據了解,學院實施訂單培養四年來,訂單人數不斷增加,畢業生就業率逐年增加。目前,學院訂單培養在校學生人數已達3271人,佔在校生總數的45.32%。


  崗位“富礦”民企攬英助力

黑龍江東方學院設計專業學生在校企合辦的工作室裡進行設計。

  隨著世界經濟的疲軟和中國經濟的轉型,外資企業縮減招工規模,國企調整畢業生招聘結構,民營企業成為我省越來越多大中專畢業生的選擇。

  以黑龍江東方學院為例,2012年,該校共有2713名畢業生,其中2032人到民企工作,該校當年的就業率接近98%。記者還采訪了哈爾濱石油學院等民辦高校,到民企工作的畢業生均超過了75%,公辦高校的畢業生中,也有相當比例在民企中實現了就業。省教育廳就業工作負責人說,“民營企業是社會就業的‘蓄水池’,尤其在經濟發展增速放緩、就業形勢嚴峻時,民企在解決就業方面的優勢更不可忽視。”

  黑龍江東方學院藝術設計專業裝潢方向學生王思楠告訴記者,民企工作很有吸引力,因為更容易專業對口,學以致用。記者采訪中發現,我省民企尤其是小微企業,多數專業性強,招聘時最看重的就是專業對口。一家廣告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近年來,招收了百餘名應屆畢業生,基本是‘專業對口’。這不但降低了公司成本,提高了業務水平,也為畢業生未來發展鋪平了道路。”

  “都說從學校到單位很難適應,我倒沒感覺。”黑龍江東方學院應屆畢業生小李對記者說。他現在在一家石油化工公司實習,在他看來,工作生活和學校生活沒有那麼大的不同。“白天在工廠工作,但是都有師傅在旁邊進行指導,一日三餐免費吃食堂,晚上就在公司的集體宿捨睡覺。”該公司的負責人對記者說,這是公司的“軟著陸就業平臺”。近幾年公司加大了對應屆畢業生的招聘比例,去年招聘的390人中,超過90%是大中專畢業生。“為了讓畢業生能夠更好的適應工作環境,我們一方面免費提供食宿,減輕他們的生活壓力。另一方面,在生活上,讓他們仍然過集體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身份轉變。”

  我省很多以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民營企業,都會和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學生在校期間,到企業實習機會多,企業也會派有經驗的工程人員到學校給學生講課。這樣的合作平臺降低了學生就業時的不適,提高了就業滿意度。

  上昇空間大也是在民營企業工作的優勢。“我大學畢業後從普通工人乾起,現在已經是管理人員了,全靠業績說話。”一位民企員工對記者說。有專家認為,民營企業構成相對單純,同時為了實現盈利目的,在選拔人纔時相對公平,靠關系、靠混年頭進行提拔的情況很少。“民企工作強度大,畢業生成長很快。很多畢業生工作了幾年後,都會被更好的公司挖走,有了更好的就業機會。”林曉奇說。


  見習基地奔向職場的溫馨驛站

王珊珊在工作中。

  朱琪剛從哈爾濱金融學院畢業時,非常茫然。“從大四開始,我參加的招聘會次數自己都記不清了,可都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要麼就是應聘的公司要求有工作經驗,要麼就是公司工資福利不行,沒有發展前景。”朱琪一直希望能在哈爾濱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去年10月,朱琪參加了針對應屆畢業生的最後一次招聘會,吸引朱琪的是一家科技集團以就業見習基地的招牌在招聘會上亮相,朱琪遞出自己的簡歷。讓她驚喜的是,一個月後,集團負責招聘的人通知她來面試,經過初試和復試,朱琪留在了集團下屬某公司的財務部作了一名見習生。

  集團主抓就業見習基地的副總裁告訴記者,從2009年公司授予就業見習基地的牌匾時,他便帶領團隊參加高校的招聘會。“見習基地成立之初,就是響應政府號召,多接納大學生就業,幫助他們叩開就業的大門,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吸引與獲得人纔的快捷通道。”然而,在和大學生打交道的幾年中,吳志強發現,畢業生有衝勁、有朝氣,但是對工作目標缺少規劃,到底要做什麼心裡並不清楚。

  在集團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給記者拿出一套新員工(包括見習生)的培訓方案,這套方案是公司在掛牌就業見習基地後的四年裡不斷完善和修改後,最終形成體系的方案。方案中,從新員工到職前的歡迎形式,到入職後的第一天、第五天、第十天直到第三十天的培訓規劃。

  初進公司,朱琪並沒遇到想象中的陌生,也沒有像她閨蜜所描述的那樣直接被“按”在工作崗位上的恐懼。使她找到歸屬感的是公司對見習大學生的溫情接納,尤其是見習基地“潤物細無聲”的培訓,使她很快了解了公司政策、企業文化和自己崗位的發展前景。

  “見習基地的作用不僅僅是要為見習生在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困難提供一對一的業務指導,幫助他們積累工作經驗。更重要的是在這期間要使他們把職業心樹起來,讓他們知道怎樣去創造和實現自身的價值。”吳志強說。

  吳志強回憶起自己曾經參加的一場招聘會上,一名大四文科生來應聘人力資源部的一職,當問及對薪資的要求時,對方回答“五六千吧”,吳志強問“你有工作經驗嗎?”對方搖頭。又問“為什麼要這麼高的薪水呢?”學生答道,“我上四年大學,當然要有高薪水!”吳志強認為,一些大學生急於找工作,對應聘的公司情況不了解,對自身期許過高,上班後發現與自己的理想差距較大,很快便辭職了,這也是大學生容易流失的原因。

  客服部的實施顧問王珊珊2009年來到公司見習,當年與她一同來公司見習的15人中,只有她一人留下來,現在已經成為該部門的中堅力量。王珊珊說,她看中的是公司敢於啟用新人和激勵制度,這讓她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2012年裡,集團接納的280名見習人員中,100餘人留在公司中的各個崗位上,實現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