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富錦家庭農場構建現代農業新版圖
2013-06-05 08:55:54 來源:東北網-佳木斯日報  作者:於長順 叢興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5日訊 家庭農場,一個起源於歐美的名詞,如今在富錦廣袤的土地上深深紮根,並正在改變富錦農業的傳統格局,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張玉是錦富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張玉這個十口人的大家庭承包了1.5萬畝土地,投資達到2000萬元,擁有大馬力拖拉機四臺、插秧機十臺。收割機、挖掘機、推土機等大型機械設備一應俱全。今年,錦富種植家庭農場種植水稻8000多畝、玉米3000畝,保守估計,今年這個家庭農場的水稻產量將達到4500噸、玉米近2000噸,正常年景,這個家庭農場的純效益將達到200萬元。相比傳統家家戶戶種田,家庭農場的基礎設施更完善,管理也更系統。張玉的錦富種植家庭農場目前已在該市工商部門登記注冊,被富錦市認定為首批示范性家庭農場。“財務一本賬、銷售全部自家人來弄,家庭農場效率高。”張玉說。

  “小四輪種不出現代農業,‘花花田’橕不起‘北國糧都’”。從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向集約化、規模化、商品化生產全面轉變是實現“不增土地增產出、不增資源增實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富錦市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把創新土地流轉體制機制作為著力點,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以糧食增產為目的,以破解農村人地矛盾、束縛生產力發展難題為突破口,積極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種田大戶經營、家庭農場經營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切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大規模的土地流轉在該市全面鋪開,市裡出臺了優惠政策,保護參與土地流轉農民的切身利益:國家、省農村合作社,大豆改良,深松整地,水稻改良,農田水利配套建設,新農村建設補貼,優先考慮土地連片規模經營的農民;徹底脫離土地的農民,可以根據農民的意願開設專業,通過“陽光工程”進行免費培訓;參與規模化經營的地塊全部進行農業保險,每畝10元,其中國家和地方出7元等。通過“村屯變農場”的生產模式轉換,實現土地的大規模集中。2013年,該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10萬畝。

  土地的大規模“整編”為該市發展現代大農業鋪平了道路。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臺後,該市采取“政府搭臺”、“合作社唱戲”、“農戶參與”的方式,鼓勵農民興辦合作社,促進了合作社的快速發展。截至目前,該市工商登記注冊的合作社已達324個,注冊資本17232萬元,入社成員1.44萬人,帶動農戶1.5萬戶,合作社輻射帶動面積達150萬畝。種田大戶發展迅速,2013年該市1000畝以上種田大戶達到170戶,種植面積達到40萬畝。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後,富錦市將家庭農場作為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商業化經營的一項重要載體來抓,召開了合作社、種田大戶、農戶參加的座談會,明確該市家庭農場的定義和注冊條件。將家庭農場首要條件界定在300畝以上,土地承租期在10年以上,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至目前,該市工商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達到136個,是全省登記注冊家庭農場較早的縣市之一,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達到4201個,佔全市總戶數的6%,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126萬畝,佔全市耕地總面積的22%。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帶動該市規模經營面積達到400萬畝,佔全市耕地總面積的70%。

  目前,富錦市的家庭農場的產業結構呈現出鮮明的發展特點。種植業家庭農場主要生產經營水稻、玉米、大豆、蔬菜、果品等產業。全市種植業家庭農場3035個,佔家庭農場總數的70%。養殖業家庭農場主要生產經營生豬、肉牛、山羊、水產等產業。全市養殖業家庭農場737個,佔家庭農場總數的17%。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主要生產形式為糧食+生豬,水果、苗木+生豬等,種植與養殖相結合,既降低能耗,又減少排放。全市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563個,佔家庭農場總數的13%。

  家庭農場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其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離不開政策的支持。目前,富錦市不斷爭取國家和省的政策支持,加大對家庭農場支持力度。參照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有關辦法,制定扶持家庭農場專門優惠政策,在基礎設施建設、購買生產設備、倉儲上予以資金扶持,幫助家庭農場做大做強。協調金融部門放寬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貸款條件,簡化貸款審批手續,方便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貸款。

  喜看稻菽千重浪,北國糧都風滿帆。一大批集約化、精品化、生態化的家庭農場在糧都富錦雨後春筍般誕生、成長,成為該市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新亮點。家庭農場除了生產經營農產品,也在技術研發、休閑觀光等領域發揮著作用。富錦的家庭農場建設正如一列不斷提速的火車,拉響了加快發展的汽笛,激活了該市現代大農業的“一池春水”。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