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7日訊 (金鑫鑫 記者 張銳) 全國八成的黑木耳出自黑龍江,而年超16.8億袋的黑木耳種植量,更是黑龍江森工林區的驕傲。但在龐大的數字背後,還有著林區人的一個心病——16.8億袋的廢棄菌袋和菌糠。
企業生產車間一角。
如何不污染環境?如何再利用?如何產生效益、形成產業鏈?林區人不斷的尋找著答案……
廢棄物菌糠成了林區的“黑色寶貝”
近年來,黑龍江森工林區各林業局拓寬思路,紛紛在鋸末子上做文章,將黑木耳栽培轉移到菌袋培植上,從而節省了大量木材。晝夜溫差大、林區環境好、水源清澈,黑龍根發展黑木耳產業的三大先天優勢帶動了袋栽生產技術的普及。目前,我省森工林區每年黑木耳的種植量超過16.8億袋。
在黑木耳生產大局——綏陽林業局生物質燃料科技示范廠,記者注意到,將菌糠和添加劑、助燃劑等按比例混合後,短短幾分鍾,廢棄的菌糠就被加工壓縮成磚塊狀的固體燃料。以往的廢物成了林區人的“黑色寶貝”。
綏陽林業局生物質燃料科技示范廠廠長馬長江介紹,每2500袋廢棄菌糠就可生產出1噸“木質煤”,除去成本,每噸的收益都在百元左右。這種“木質煤”與傳統的礦物質煤相比,在產生的能量上相差無幾,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排放減少了很多,更有利於環境保護。
用廢棄菌糠生產固體燃料,這是綏陽林業局的精明“創意”。記者從綏陽林業局了解到,科技示范廠從2011年籌建至今,場區規模逐漸擴大,目前540平方米的庫房正在建設中,年內第二條生產線也將上線。
馬長江說,今年第二條生產線建成後,固體燃料生產量將由每年6000噸提高到1萬噸,可為國家節約一萬噸的標准煤,創造經濟效益350萬元,利潤達到100多萬元,對林業局的循環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企業生產的生物質顆粒產品。
發展綠色循環產業收獲燦燦黃金
在穆棱市冠能生物質顆粒有限公司,工廠特別做了一個現場實驗,驗證生物質顆粒和普通木料的差別:生物質顆粒燃燒時未冒煙,而普通木料燃燒時產生了大量伴有黑色顆粒物的濃煙以及刺鼻氣味。
據技術人員介紹,這種生物質顆粒既可取代煤成為清潔能源,還可發電、用作燃料,甚至作為貓砂。其主要特點是燃燒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煙塵等污染物都小於燃煤和原木燃燒產生的有害物質。
副經理張岩介紹,生物質顆粒在燃燒時是不會產生大量的濃煙和顆粒物,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這也是達到了國家(對生物質顆粒生產)的標准。據了解,生物質顆粒的燃燒值可達到五千大卡左右,與煤的燃燒值的比例是1比0.8。目前,廢棄菌料的循環利用是將來的發展方向,二期工程即將年內啟動。全部達產後,穆棱林業局每年7000多萬袋廢棄菌糠有了好去處,每年可產木質顆粒5萬噸,能替代2—5萬噸燃煤,實現產值2000萬元,白色污染也將一去不返。
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林區中的廢棄菌糠、伐區剩餘物、枝椏材粉碎後形成的木屑、撫育剩餘物、秸稈以及加工企業的邊角廢料,都可在生物質顆粒廠變成清潔能源,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從林區廢棄物到清潔能源,林區探索出一條清潔能源的循環利用之路。而生物質顆粒因其體積小,密度大,儲運方便,燃燒穩定又環保,這種木質顆粒碳深受客商青睞。如今,生物質顆粒不僅在國內暢銷,還走進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產品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