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出『大楊樹』記】千餘學子乘上『高考專列』 沒人想再回來
2013-06-07 15:32:04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趙渤鍇 張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7日訊 6月5日14時21分,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大楊樹鎮,986名學生坐上L7601次高考專列,駛向135公裡以外的鄂倫春自治旗首府阿裡河鎮,參加今天開始的高考。

  在這些學生眼中,高考,是乏味的小鎮生活的終點。高考過後,他們的人生將有一個嶄新的開始。

  但對於需要長久生活在大楊樹的人來說,高考專列拉走的是這座小鎮最優秀的青年,是這座小鎮最後的希望。

  隨著煤礦的枯竭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開啟,這座曾經的中國第一大鎮逐漸衰敗。當年湧到此地做生意的外地人走了,留下一個個被藍色卷簾門鎖住的門市房……

  這是個沒什麼可留戀的家鄉。出去了,就沒人再回來。

  對他們來說,哈爾濱是個“留得下”的大城市。還未高考,他們已經想到了就業、買房、把爸爸媽媽接到身邊;他們早早地從政治課本上知道了所謂的“一線城市的壓力”,哈爾濱能夠實現他們對於城市生活的夢想,又不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現實壓力。

  開往“新生”的列車

  由於高考考點必須設置在旗(縣)所在地,大楊樹鎮沒有設置考點的資格,每年高考都有上千名考生需要趕往135公裡外的阿裡河鎮參加高考。

  大楊樹地處大興安嶺南麓,是鄂倫春、達斡爾、鄂溫克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區。

  大楊樹,這個距離哈爾濱632公裡的內蒙古小鎮,注定和哈爾濱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羈絆。

  對於生活在這個小鎮的人來說,高考是一個嶄新人生的開始,高考專列是開往“新生”的列車。

  “大楊樹到阿裡河每天只有一趟火車,發車時間是凌晨4時45分。學生要坐車就得3點多起床,根本休息不好。”曾顯軍說。從2003年開始,哈爾濱鐵路局為這裡的學生開通了高考專列。

  那年,劉艷麗作為考生,乘坐第一趟高考專列到阿裡河參加高考;2013年,她作為大楊樹二中高三(十二)班班主任,再次坐上了高考專列,送自己的第一屆畢業生。

  劉艷麗當年考上了北京農學院,2007年畢業後在北京的一家物流公司乾了三年。2009年,正是房價最高的時候,打算結婚的劉艷麗和老公掙紮了一段時間後,決定回到家鄉,“畢竟壓力會小一些”。非師范專業的劉艷麗現考了一個教師資格證,回到母校成為一名政治老師。


  出去了,就不再回來

  小鎮孩子,太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模糊不清的未來,在他們眼裡竟是那樣通透。開往“新生”的列車上沒有那麼多不切實際的幻想,有的是已經勾勒出輪廓的未來。

  劉艷麗曾經開啟了自己的“新生”,最後卻不得不在現實面前低頭,她的學生們已經鐵了心不再回來。

  班長黃薇代表全班同學給劉艷麗買了一條裙子,像是訣別的禮物,“以後不知道能不能再見到老師,希望老師每次穿上這條裙子,都能想起我們。”

高考列車上的生日。

抓緊時間再溫習一遍。

必勝的信心

  對於黃薇來說,大楊樹是個沒什麼值得留戀的家鄉。3.8公裡長的“一馬路”、大洋商場、左岸咖啡、皇朝KTV,幾乎就是這個小鎮的全部,“就這麼一條像樣的路,還坑坑窪窪的,看到那些沙子了嗎,都是昨天剛墊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你們來采訪。”這就是一個18歲女孩眼中的家鄉。

  對於城市生活的渴望,黃薇比自己的老師更加強烈。相比農村孩子,小鎮孩子的欲望更加強烈。農村孩子抱著“改變命運”的念頭苦讀,他們沒時間去了解未來的城市生活。黃薇這樣的小鎮孩子則不同,她有微博,玩微信。網絡上,她看得見城市生活的一切;現實裡,卻怎麼也找不到直接的映射。沒人能體會這樣的糾結。

  相比城市孩子,小鎮孩子對未來的設想有著出人意料的理性。黃薇想學金融相關的專業,“好找工作,大小企業都用得著”;她的目標是哈爾濱商業大學,“離家近,壓力也沒有北京那麼大。”

  被掏空的小鎮

  作為大楊樹二中的辦公室主任,曾顯軍送走了11輛這樣的列車。2003年,他為孩子們高興;2013年,他為這座小鎮悲傷。這輛列車承載了孩子們的希望,也拉走了這座小鎮最後的希望。

  曾顯軍1988年從赤峰來到大楊樹,那是大楊樹輝煌時代的開端,“山上有煤礦,大興安嶺上有采不完的樹木”,大量的外地人因此聚集到這個小鎮,“到1998年洪水之後,又搬來很多人,人口達到了20萬,相當於一個縣城了,大楊樹也成為中國第一大鎮”。

  大楊樹的衰落和高考專列開通幾乎是同步的,“也就是2003年前後吧,煤礦枯竭了,天然林保護工程也開始了,采不了煤也砍不了樹,掙不著錢,人還不走嗎?現在也就12萬人吧。”

  沒工業、沒貿易,能源的枯竭抽走了小鎮最後一股生氣,而高考列車則像一把小勺,一點點挖空這座小鎮的骨肉。“人越來越少了,2003年高考列車送走了1356名學生,今年纔986名,以後只會越來越少。”

  沒人願意再回來,即使那些上完大學又回來的孩子,現在也已經後悔了。面對電視臺的攝像機,英語老師孟莉微笑著說“能回到母校,為家鄉做貢獻也挺好的”。可是在私下的談話裡,孟莉的表述有股哀怨的味道:“當年考得不好,不到500分,上了內蒙古師范大學,如果考上哈師大,應該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吧。”

  希望之地——哈爾濱

  這些“無家可歸”的孩子畢業了之後要去哪?像黃薇、孟莉一樣,許多大楊樹的孩子把哈爾濱作為自己的“希望之地”。

  門永紅老師說,大楊樹二中每年有600名左右的考生,大概六分之一都考到了哈爾濱,“這是一個很高的比例了,要知道孩子們面對的可是全國幾百個城市啊。”

  為什麼來哈爾濱?因為這裡是他們看得見、摸得著、留得下的大城市。

  大楊樹隸屬呼倫貝爾市,但坐火車卻要13個小時纔能到達,到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更是需要漫長的44個小時,巨大的空間距離帶來的是情感上的疏離。相比之下,10小時車程的哈爾濱顯得更加親近。

  “雖然我們學校也有考上清華、浙大的,那都是論個數的,大部分學生能考上本科就挺好了,哈爾濱的學校是他們能力范圍裡最好的選擇了。”門老師說。

  選擇來哈爾濱讀書的孩子,一般都會選擇在這裡生活下來。

  榮未央2008年從大楊樹考到了黑龍江科技學院,去年畢業後在哈爾濱找到了工作。“從我來這上學的那天起,我就想好要留在這了。離家比較近,而且生活習慣都差不多,不用花時間去適應。最重要的是壓力沒那麼大嘛。”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關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