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6月13日訊 近日,隨著百姓對黃金投資的需求激增,“炒黃金”已然成為一種很熱門的理財方式。但黃金投資市場魚龍混雜,近年來全國各地以“炒黃金”為名進行詐騙的案件頻發,令投資者損失慘重。5月末,哈市市民盧女士就被一個自稱為“黃金集團員工”的電話騙了幾千元,幸好盧女士及時醒悟。哈市警方提醒市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投資者對黃金市場的不了解,一味誇大利潤,使投資者盲從,繼而實施詐騙,市民要加強防范。
“幫您操盤,回報豐厚”
5月28日,哈市市民盧女士差點就因為一個電話蒙受巨大損失。當日10時許,盧女士接到一個自稱“黃金集團員工小青”的人的電話,詢問盧女士有沒有投資黃金的意向。因為對黃金期貨不了解,盧女士當即拒絕。“小青”卻接連幾天電話聯系盧女士,描繪了黃金投資的大好形勢。豐厚的回報,讓盧女士動了心,不但在電腦上安裝了小青提供的“黃金投資模擬操作平臺”,還成了“黃金集團”的客戶。盧女士將幾千元匯到對方的賬戶上,待通過“平臺”看到自己賬號上出現了相應資金後,便更加信任對方。
隨後,“小青”告訴盧女士,至少需要10萬元纔能入市操作,這讓盧女士有些猶豫。“小青”又鼓動說,投資10萬就可成為VIP會員,有頂級操盤手幫著“炒金”,回報更加豐厚。她還提供了一個名叫李某的“專業操盤手”電話。李某以幫盧女士操作為名,套走了“黃金投資操作平臺”的用戶名和密碼。此時,盧女士纔忽然驚醒,意識到是一場騙局,立刻注銷了賬號。當她上網了解相關信息時,看到了很多類似的詐騙案件,不由得慶幸。
網上撒網靜待投資者
記者登錄互聯網,搜索“炒金”關鍵詞,出現在推廣中的“炒金”公司不下幾十個,很多都是打著投資公司、顧問公司、諮詢公司的名義從事違規的代客理財,進行黃金交易業務。
這類公司通常表現為:首先,他們利用網絡藏匿,通過大量電話銷售,吸引投資者,待投資者來電後,大肆渲染公司實力,誇大回報,其間,業務員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黃金投資人、分析師等;其次,投資者一旦相信,他們就會讓投資者匯款,並使操作平臺顯示資金,騙取信任;最後,以幫忙操盤為名,騙來投資者的“平臺”的賬號和密碼,藉此獲得贓款。此外,也有其他手法為,當達成投資意向後,他們會誘導投資者將資金投入指定的炒作賬戶,然後通過後臺操作,將資金全部取走。還有另一種手段為,如投資者自行操作,他們則與投資者對賭,並在關鍵時刻讓軟件故障,如登錄困難、無法平倉等,使投資者遭受損失。
警方提醒:警惕誇大的利潤
記者了解到,國內投資黃金的正規渠道:一個是現貨黃金,由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組建的上海黃金交易所,該黃金交易所有163家會員;第二個是期貨,是由證監委監管下的,有非常完善規章制度和監管制度的上海期貨市場。
哈市警方提醒:隨著國際黃金價格的走高,黃金投資市場持續活躍,使得投資方式日趨多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投資者對黃金市場不了解,一味誇大利潤,以豐厚的回報引誘投資者,從而實施詐騙。此類案件往往涉案金額巨大、作案隱蔽性強、涉案范圍廣、被害人員多,希望市民加強自我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