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伊春
搜 索
伊春三次創業 林區經濟化蛹成蝶
2013-06-17 14:16:5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姜孟之 馬少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6月17日訊 伊春的創業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次創業,艱苦奉獻,從1948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二次創業,艱苦的探索,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至2011年;三次創業,加快轉型跨越,從2011年至今。

在三次創業中友好林業局把發展藍莓生產作為新的經濟生長點。王志富 攝

  三次創業的號角吹響兩年,伊春的變化讓人驚嘆。這種變化體現在市容、民生、經濟發展上,更感受在人們的心底裡。

  未來用“3+X”開創

  伊春曾有過讓人羡慕的輝煌。1948年伊春林區開發,60多年來,為國家貢獻優質木材2.4億立方米。有人計算過,這些木材可裝480萬節車廂,再把這些車廂首尾連接,足有7.2萬公裡長,沿赤道排開能繞地球1.8圈。

  伊春人為此而驕傲過,伊春林區的木材可采資源因此一天天的枯竭了,伊春人也因此陷入了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之中。

  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對伊春林區在呵護人類生存中的生態價值有了新認識。伊春林區所在的小興安嶺,北御西伯利亞寒流、蒙古高原寒風,南阻太平洋熱浪,西防黃沙進犯,既是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嫩江的發源地和涵養地之一,又是松嫩平原,松遼平原、三江平原糧食基地的天然屏障,對東北、華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平衡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伊春林區的存在,不只是生產木材的需要,也不只是130萬伊春人自己的事,它是保護地球生態的需要。

  國家制訂了一系列的恢復伊春林區的政策。2000年全面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2008年伊春林區分別被國務院確定為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和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在實施二期天保工程的同時,又制定了《大小興安嶺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這些都為伊春林區森林的恢復提供了有利條件。

  國家的支持是必要的,但不能全部依靠國家,自己必須有所作為,對伊春人來說,這個作為就是他們正在實施的:以礦產開發冶金建材、北藥森林食品、旅游為主的三大引擎產業,加上新型裝備制造業、木材加工業、文化產業、紡織業、清潔能源業、現代服務業等,用公式表示,就是他們探索出來的“3+x”產業結構。“3”即礦業開發及冶金、建材業;森林食品、北藥業和旅游業。“x”是以木材深加工、新型裝備制造業、文化事業、現代服務業、電力等。

  驕傲只能代表過去,現實的困難,伊春人也能勇敢的面對。


金山屯林業局小昆侖經營所家家都有黑木耳基地。王志富 攝

  轉型木材不再“唱主角”

  2012年的伊春市委第十一次黨代表大會的主題是:“推進第三次創業,為建設美麗富庶,文明和諧,健康幸福的新伊春而奮斗。”向全市人民發出了第三次創業的號召。

  根據地理條件,氣候、資源的差異,伊春市委市政府對種植業、養殖業因地制宜地做了合理的布局。北部重點發展木耳栽培,北藥種植,野豬人工放養,林果堅果改培,勞務輸出等項目;東西部地區重點發展香菇、猴頭栽培和山雞養殖項目;南部地區重點發展藍莓組培,人參,五味子種植和現代化綠色農業,要求做到一區一品,要規模化、合作化、產業化。

  藍莓種植達20萬畝,伊春林區將打造成全國最大的藍莓基地。林下經濟在迅猛發展,建五味子、刺嫩芽、刺五加、榛子等山野果、山野菜繁育基地143個,全市百萬袋以上食用菌基地已達100個。只黑木耳一項,年產接近6億袋。友好林業局廣川林場,去年經過6個月的奮戰,在山上栽種果樹510畝,10萬餘株;山下建起了果酒飲料廠,7月份投入生產,產品已銷往哈爾濱、遼寧、成都等地。

  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逐步改采山為種山,烏伊嶺把榛子通過改培、平花噴藥,產量增加10倍。

  “林都”、“越橘莊園”獲馳名商標,“翠花”、“祖母綠”、“雪山來客”等10個商品獲省著名商標。2010年森林食品產值14.8億元,2011年增加到36.5億元,同比增加30%;2012年上半年產值29.5億元,同比增長18%。

  不受氣候、地理位置影響的礦產開發、冶金建材、森林食品、旅游、木材精深加工業、新型裝備制造業、紡織業、清潔能源業等正在蓬勃發展,經過勘探發現鐵力鹿鳴有豐富的鉬礦,2010年中鐵集團決定投資10億元,2013年投產,達產後,可年創利潤6.4億元,稅收5.7億元。西林鋼鐵廠,在已具備年產400萬噸鋼的生產能力下,到2016年鋼鐵產量可達1000萬噸,鋼精粉2.25萬噸,鉛8萬噸,鋅10萬噸,伊春正向全省最大的鋼鐵、鉛、鋅、鉬冶煉基地邁進。另外,每年還可生產水泥500萬噸,家具300萬件,紗錠100萬錠等。

  崛起“森林食品之鄉”

  由於堅決執行了大力發展林外經濟的方針,收到了森林得恢復、經濟得復蘇、人民得實惠的預期效果。

  森林得恢復。伊春林區開發初期,主要樹種天然紅松林地面積108萬公頃,蓄積約1.5億立方米。到2004年,紅松林地面積只剩4萬公頃,木材蓄積降到645萬立方米。2004年,市政府下令,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紅松,到2011年,紅松林地面積恢復到11.4萬公頃,蓄積量達到112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998年是74.9%,現在達到86.5%。

  經濟得復蘇。10年來,累計減少木材產量1256.7萬立方米,只停止紅松采伐一項,財政一年就減少收入兩億元,但是,由於實施“生態立市,產業興市”,大力發展替代產業,伊春實現了連續4年經濟保持兩位數增長, 2011年停止森林主伐,生產總值卻實現了230億元,增幅8%,財政收入完成24.5億元,平均增長31.8%,多元化產業基本形成,擺脫了對木材資源的依賴。

  群眾得實惠。2000年實施天保工程,到2011年,職工工資由月均275元,提高到835元。棚戶區改造503萬平方米,改善了10萬多戶居民的住房條件。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55%,人均公共綠地達到27.2平方米,已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優美環境。伊春榮獲“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最佳生態旅游城市”、“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2007年中國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稱號。群眾收入提高了,社會安定了,伊春市連續兩屆被授予“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

  三次創業,更為可貴的收獲是鍛煉了乾部隊伍。為了適應發展林下經濟的需要,伊春市委對基層組織結構進行了改革,創造了“支部書記+協會+帶頭人”的三級聯創的黨建模式。選派大學生和後備乾部下基層,使乾部隊伍群眾化、知識化,提高了基層領導乾部的水平。市委書記王愛文的“做官先做人,正人先正己,始終保持一顆公僕心”的名言,已成為那些有上進心的年輕人的座右銘,激勵他們,積極投入到第三次創業的洪流中去。

  中國森林食品產業之鄉,在伊春已具雛形。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