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6月18日訊 4月,俄總理梅德韋傑夫宣布,《遠東和貝加爾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國家計劃》已生效,經費總額超過10萬億盧布,這標志著醞釀已久的遠東大開發終於進入實施階段。兩個月後,哈洽會上,遠東大開發成為被密集關注的『熱詞』。高密度、高規格的參展、洽談、對接、會晤、論壇、交流活動則清晰地勾勒出搶抓遠東開發機遇的合作指南。
利益交匯 規模效益形成區域競爭力
一邊是俄羅斯遠東開發,一邊是我國的擴大沿邊開放戰略,中俄兩國利益交匯。而遠東,成為雙方利益交匯點。那麼,在未來的合作中,如何讓雙方利益最大化?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羅賓·克魯格曼的『規模經濟效益』理論帶來啟示:通過規模效益提高區域發展競爭力。
這,恰好道出了長期以來我省對俄合作的障礙:合作項目規模小,有實力的企業少。在遠東,尤為如此。省長陸昊在俄羅斯商務日致辭中說,中俄貿易、黑龍江與俄遠東地區貿易之間,都有一個合理的規模效益問題,就目前的規模判斷,雙方貿易與投資合作潛力很大,還可以通過規模效益提高區域競爭力。
形成對俄合作的規模效益,黑龍江有基礎、有傳統、有優勢、有潛力。省商務廳廳長孟祥君告訴記者,我省正在研究制定《黑龍江省與俄遠東地區2013-2018年經貿合作規劃綱要》,舉全省之力推進對俄經貿合作創新發展與轉型昇級,確定了到2015年和2020年黑龍江省對俄貿易額力爭突破240億美元和500億美元的中長期發展目標,重點推進跨境通道、跨境園區、跨境產業、跨境企業、跨境市場建設,形成產業鏈完整、上下游銜接、境內外互動的跨境產業布局。
俄風來襲 描畫遠東機遇合作線路圖
俄濱海邊疆區重點推介教育、旅游、物流等20個重點項目;濱海邊疆區帶來旅游、農業合作等16個合作項目……與以往不同的是,少了熱情邀請、探討合作方向的意向性的溝通,而是直奔主題,帶來農業、基礎建設、礦產開采、機械制造等82個投資項目。而經過半年多的准備、預對接,15日下午由哈洽會辦公室組織的第四屆中俄企業貿易對接會,吸引了超過千家中俄企業,沒有客套,直接就項目合作細節進行洽談。
細細分析這些投資、洽談項目,可以描畫出共享遠東機遇的合作線路圖。
通道是激活區域優勢的血脈。這通道,包括利用俄羅斯遠東鐵路,打造綏芬河經滿洲裡、俄羅斯遠東鐵路至歐洲各國的國際陸路大通道;也包括利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納霍德卡港、東方港等遠東港口實現內貿貨物跨境運輸,建設綏芬河經俄羅斯遠東港口的陸海聯運大通道。
『俄羅斯遠東人煙稀少,空曠肥沃的黑土地有著無限的開發潛力。中俄加強農業合作,不僅對改善俄遠東地區農副產品的供應有重要作用,同樣,對保證世界糧食安全將會產生積極影響。』已經在俄羅斯成功投資農業項目的華信集團老總李德民說。
幾乎每個州區的引資項目中,都涵蓋了多個旅游合作項目,以旅游促經貿,是一著好棋。
由俄羅斯地區發展部副部長伊萬諾娃帶來的《2025年前遠東和貝加爾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分階段為中企投資指明了方向:第一階段(2009年——2015年):將投資增長速度提高到俄平均水平以上,推廣節能技術,小幅提高居民就業率,開始實施新基建項目和工農業項目;第二階段(2016年——2020年):實施大型能源項目,擴大客貨運輸流量,建成包括鐵路、公路、機場和碼頭在內的運輸支柱網絡,提高原料深加工產品比例;第三階段(2021年——2025年):發展創新經濟,實施開采、加工和能源供應、運輸大型項目,擴大俄在重點科研方向上的領先地位。
靜觀商海 搭上機遇之帆的合作指南
哈洽會上對遠東開發的熱望吸引了各界的關注,在一片搶抓機遇之聲中,記者也聽到了冷靜思考的聲音,並由此梳理出搭上機遇之帆的合作指南。
開展對俄投資法律風險控制實務研究的朱南平律師,這幾天一直活躍在哈洽會上。他提出的第一個指南是:樹立正確投資理念,深入研究俄法律法規,一切照章行事。他說,中國企業目前的一個通病是一窩蜂都想投資俄資源、礦產,甚至在對俄法律法規要求的程序履行不完備的情況下,就盲目注資勘探,結果可能注入巨資而血本無歸,這方面的教訓是不少的。鑒於此,欲赴俄采礦『掘金』的企業須牢記,俄反對掠奪性開采資源,這方面的投資必須履行合法程序並獲得法律保護,不可盲目進入。此外,中國商人過度關注短期效果,缺乏長期投資理念,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政府對華招商引資的熱情。
中國社科院專家陸南泉提出的第二個指南是,深入了解俄國情與政治生態。俄地方政府與中國合作的積極性比聯邦政府高,但地方政府權力有限,尤其是礦產、移民、邊防、海關等方面的政策都是由中央掌控。如果不能調動聯邦各部委的積極性,俄地方政府主張的一些項目就可能難以推進。此外,地方政府的決策有時需要當地議會的批准。只有了解這些政治生態,中企在俄開展相關項目投資時纔能做到心中有數,統籌安排。
省商務廳副廳長鄂忠齊提出的第三個指南是,拓寬對俄投資視野,加大投資高附加值產業。如果把中國的名牌產品引進到俄羅斯生產,一定會受市場歡迎。以電子產品為例,中國國內市場已近飽和,但俄還主要依靠進口。中企可組織在俄遠東邊境地區生產和組裝手機、電腦等電器,繼而延伸進入其內地市場。由於能增加就業和稅收並促進產業昇級,這也是俄方所鼓勵的,對中企來說還可避免成品出口的關稅問題。吉信集團首創的『跨境連鎖加工』模式,即國內生產半產品——低關稅出口俄羅斯——中俄合作區組裝成品——由俄方有關部門核發出廠合格證和商標——在俄就地銷售及銷往第三國,可以為後來者借鑒。
華信集團老總李德民提出的第四個指南是,要注意赴俄工作人員的素質,講究誠信,尊重當地人的風俗習慣,傳遞中國人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