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4日訊 今年上半年,哈市工商和市消協等部門接到關於老年人購買保健品方面諮詢近百件,而因買各種“神藥”的保健品進行投訴、舉報案件不足5件,九成多老人受騙後均選擇了沈默,不投訴、不報案。
過期兩年保健品賣高價。
哈市消費者董先生投訴,去年12月,他的父親在哈市一保健品公司花4000多元“金?通黃金組合”。購買後卻發現該藥品上的保質期竟然是到2010年11月,已經過期2年多。董先生立刻與該公司聯系,但得到的回答是銷售員不在,不能給予處理。今年“3.15”期間,董先生將此事投訴到哈市工商局12315申訴舉報指揮中心。經協調,這家保健品公司退還了董先生父親的4000元購藥款。
75歲王大媽支氣管炎嚴重,每次看見各種宣稱能治支氣管炎的藥品,她都要買來試上一試。今年5月初,她發現自家單元門上貼著一張帶著多個部門公章的公益講座通知,既有醫學專家講解支氣管炎和哮喘病的保健知識,還是“車接車送”、“管午飯”。見狀,王大媽趕緊撥通了通知上的電話報名參加。可講座過後,那些熱情招待他們的“白大褂”們突然變臉,紛紛堵在門口,讓參加聽講的老人購買保健品,否則就甭想回家。被逼無奈,王大媽拿出身上僅有的600多元錢,買了兩盒“藥品”。吃了一個多月,未見任何效果。越想越憋屈的王大媽,一股火住院了。
“一年來,我們接到的‘王大媽’們的諮詢投訴電話很多。可是這些老人只是詢問和訴說,卻拒絕投訴,或向公安機關報案。”哈市工商局12315申訴舉報指揮中心主任辛棟介紹,從年初至今,哈市工商局12315、市消協等各級部門接到因購買各種保健品而有異議、糾紛的諮詢有近百件,能夠積極投訴,討說法維權的卻微乎其微。理由是“太麻煩”、“花錢買教訓”、“別人去報案我再去”等等。
辛棟分析,上當受騙的老人們之所以選擇沈默,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怕子女埋怨,怕人笑話;二是信息閉塞,對非法推銷陷阱缺乏正確判斷;三是缺乏依法維權意識。
針對目前現狀,哈市工商、消協提醒廣大老年消費者,天下沒有包治百病的神藥,購買保健品應選擇正規門店,遠離借飯店、藥店、社區等場所進行保健品流動性推銷的人員。更要謹記保健品不是藥,患病還需到正規醫院治療。如購買保健品,一定要仔細查看包裝上的日期、生產單位、各項標識是否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