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4日訊 題:李新民:新鐵人 中國夢(下篇)
記者 印蕾
在大慶油田這片英雄輩出的沃土上,一代又一代大慶人懷著“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壯志豪情,為實現新中國一個又一個夢想輸送石油血液。

李新民在檢查設備。資料圖
第一代鐵人王進喜和戰友們打響了氣吞山河的大慶石油會戰,甩掉了中國貧油落後的帽子。第二代鐵人王啟民帶領科研團隊,攻克了大型砂岩油田開發的禁區,創造了大慶油田高產穩產的世界奇跡。在經濟全球化、市場國際化的今天,在中國企業融入世界經濟格局的背景下,新一代鐵人李新民和海外將士們,生動詮釋著新時期中國產業工人的責任與擔當,以工人階級的時代步伐詮釋著產業工人的中國夢。
新鐵人 學鐵人
1967年,李新民出生於黑龍江省泰來縣一個偏僻的鄉村,小時候聽的是大慶會戰的報道和鐵人王進喜的故事。1990年,中專畢業後,李新民被分配到1205隊,當了一名鑽工。
這是鐵人王進喜帶過的英雄隊伍。“記得到1205隊的第一課,就是走進隊裡的榮譽室進行隊史教育,看到1205隊獲得的面面錦旗和獎牌,當時想一定要在1205隊乾出樣子來,為‘鐵人’老隊長和1205隊爭光!”李新民回憶說。
為盡快適應井隊的工作,李新民苦練基本功。剛開始,隊裡開展班組競賽,每次打大鉗他都扣不上鉗框,曾因技能沒過關而被“請”下鑽臺。他用鐵人老隊長給自己鼓勁,每次甩完鑽杆,他就上鑽臺練習打大鉗,一次、兩次、三次,胳膊掄腫了,手磨出了血泡。經過千百次練習,終於全面掌握了要領,打大鉗、下卡瓦、對絲扣這些粗中有細的技術活,運用自如。
為了盡快掌握鑽井技術,李新民把全隊的工人都當成師傅,跟著他們邊學邊乾,不懂就問,不會就練。下班後還常常留在井上,給老師傅當幫手,為技術員打下手。兩年下來,李新民的那身工作服和那頂安全帽沒有換過,可他床頭的各種技術書籍卻換了又換。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他的勤奮刻苦,很快掌握了鑽井技術,成為1205隊的技術能手。
2003年,李新民接過了鋼鐵隊這面大旗,擔任了1205隊第十八任隊長。當了隊長的李新民,除了研究技術,還認真學習現代管理知識,學習ISO9002質量標准。在他的帶領下,1205隊每年的鑽井進尺是其他井隊的兩倍以上,是全國唯一連續15年每人每年交一口井的隊伍,鑽井總進尺突破了250萬米,相當於鑽透了283座珠穆朗瑪峰,成為全國打井最多的鑽井隊。
李新民對青工進行技術培訓。資料圖
新鐵人 國際范兒
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多,中石油以維護國家石油安全己任,以實現多方合作共贏為目標,積極參與國際石油市場競爭。
2005年3月,李新民跟項目組的成員們走進了大慶油田高培中心的課堂。DQ1205項目組正式成立,為了把井打到國外去,他們開始了為期四個月的封閉學習,學國際市場規則、學當地民俗,最難的要數學習外語。
一個中專畢業生,李新民本來英語底子就薄,必須從基礎學起,更何況鑽井英語本身就比較生僻,難度可想而知。李新民就把井隊經常用到的鑽井工具、機械設備、技術參數等120多個英語詞匯,打印出來,揣在兜裡,一有空就拿出來背,記不下來的英語單詞發音就用漢語標注。
封閉培訓的四個月,李新民一節課沒缺過。每次隊友從井上倒班回來給他打電話問“乾啥呢”?李新民的回答都是“學英語呢”!
隊友們說,李隊長學英語,比小孩學說話都難,小孩說話,一個詞一個詞地往外冒,而李隊長是從一個一個音標開始記。他的英語最後能通過集團公司的托福考試,太不容易了。
在李新民的帶動下,同批參加培訓的1205隊12名隊員全部通過了出國前的審核考試。
2006年,李新民帶著隊伍到了蘇丹,發現甲方監督是伊拉克人,說著一口濃重中東口音的英語,很難溝通。同去的隊友一見到甲方監督,能躲就躲。可作為海外的平臺經理,李新民覺得,到了海外,就得過好外語關;過外語關,就是過市場關!
他每天隨身帶著辭典,每次要去找甲方監督溝通之前,先把自己要表述的關鍵單詞查明白、背熟練,做足功課,遇到跟甲方監督用說的方式溝通不明白的時候,再開始翻辭典,或者拿筆寫下來,在紙上進行交流,幾口井打下來,李新民的那本英語辭典上已經被寫寫畫畫得密密麻麻。由於甲方監督不少都來自阿拉伯國家,當地的蘇丹僱員也大多說阿拉伯語,李新民就把阿拉伯語標注成英語、漢語兩種發音的方式,現學了一些當地語言。在DQ1205隊的井場上,英語、阿拉伯語、漢語,手語一齊上。
融合每塊鐵,鍛造特種鋼。在國際市場競爭,就要打造國際水平,作為隊長,李新民時刻關心每一名員工的狀態。在工作中,李新民稱呼隊友名字,可在八小時以外,他喜歡叫每個人——兄弟,不因血緣,不分膚色,沒有國界。
蘇丹高溫潮濕的雨季裡,許多人都得了濕疹。好幾天了,李新民總覺得電焊工張福學走路的姿勢有點奇怪。下班後,他來到寢室,正拿著藥瓶擦藥的張福學看到了隊長,便緊張地拉過一件工服遮住自己的下身。“都是男人,遮遮掩掩的乾啥?”李新民一把揭開工服。
這一揭讓他大吃一驚!只見張學福的大腿根潰爛了一大片,像失去了皮膚一樣赤紅,有的地方雖結了硬痂,可因為活動又裂開了血口子。李新民一陣心疼。走出宿捨,李新民獨自來到電焊間,忙了一個晚上。當一件焊品遞到張福學手中時,他楞住了。這是一只鐵凳子,為了能舒適些,凳面還結實結實地包上了一個枕頭。“兄弟,別嫌哥焊的水平差,坐著乾活,看能不能舒服點?”李新民笑著說。
在蘇丹的5年裡,李新民還把150多名毫無經驗的當地人帶成了合格鑽工,有20多人還走上了井架工、副司鑽的崗位,越來越多的僱員願意來1205隊,願意跟著李新民乾。想當初,這些僱員前一天還握著羊鞭子,第二天進了井隊,啥活都不會乾。讓他們緊螺絲,能一直把螺絲擰斷,讓他們擦設備,只要不喊停,能把油漆擦掉了。如此讓人頭疼的事,可李新民說:“在1205隊待一天,也是咱05人。”
李新民安排中方人員為他們培訓,手把手地教會了他們打井、乾活。年底表彰先進,這些僱員中的佼佼者被請上了獎臺,披紅戴花,授獎狀、發獎金,他們從來沒得到過這種鼓勵和肯定,一個個激動得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
“小駱駝,生日快樂!”小駱駝是當地僱員中的一個,1205隊一直沿襲著給每名隊員過生日的傳統,在登記這名非洲僱員的生日時,他卻回答:“我不知道是哪天,媽媽說,我是和家裡的小駱駝一起生的!”
大家都被這話逗樂了。蘇丹由於長年戰亂,當地人生活貧窮,孩子多,記不住生日是很平常的事。李新民就告訴廚師,把進隊那天當做他的生日。“小駱駝”隨後被大家叫開了。面對蛋糕、蠟燭,“小駱駝”雙目閃閃放光,不停搓動著兩只黑??的大手。在漢語、英語和阿拉伯語混唱的生日歌中,他沒有去吹蠟燭,而是原地蹦了幾個高,張開長長的胳膊,給了李新民一個狠狠的擁抱。
李新民還有一個習慣,無論在蘇丹還是在伊拉克,每天早晨都堅持到現場監督住處拜訪,和他們聊聊天氣、聊聊心情,聊聊一天的生產情況。有的監督喜歡吃中餐,他就關照食堂每天都特別做幾樣送去。在蘇丹的一個監督喜歡吃西瓜,可旱季根本買不到,李新民就細心的收集起西瓜籽,在駐地種出了西瓜。就這樣,他和每名現場監督都建立起了深厚友誼,彼此信任、支持。一名監督說,“你是給我提意見最多的人,也是我最信任的人——你讓我明白了大慶的隊伍為什麼是NO.1,我尊敬你!”
李新民在蘇丹井場與外籍僱員談心。資料圖
新鐵人 中國夢
23年的工作歷練,李新民由一名普通鑽工,成長為鑽井施工專家、國際化的復合型人纔。他以開拓的視野、創新的思維、模范的行動,把大慶精神、大慶水平帶出了國門,把中國力量、中華美德傳到了海外。
時代呼喚英模,英模引領時代。從李新民身上,人們看到了牢記使命、崗位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矢志創業、勇於攻堅的艱苦奮斗精神,科學求實、開拓創新的爭先超越精神,勇闖海外、包容共進的開放進取精神,堅定信念、忘我拼搏的甘於奉獻精神。他是鐵人的傳人,是知識型的鐵人,是勇闖海外的鐵人,是新時期產業工人實現“中國夢”的優秀代表。
而在李新民看來,他只是百萬石油工人中的普通一員,是千千萬萬產業工人中的一份子。“我所從事的工作,也是許多人所從事的;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也在許多人身上發生著。”
李新民說,接受記者采訪的前一天,他剛剛從北京回來,每次到北京,他都會想起鐵人老隊長。50多年前,鐵人老隊長來到北京開群英會,看到首都的大街上,汽車都背著煤氣包,老隊長,鐵打的漢子,蹲在路邊淚流滿面。老隊長的心情,他懂!那時,國家缺油,為了甩掉貧油的帽子,為了實現把井打到國外去的夢想,老隊長那代石油人,把命都豁出去了。如今,國家的發展催人奮進,偉大的中國夢感召著我們。那麼,我們這代石油人,應該怎麼乾?
“我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擔當。我們是搞石油的,我們奮戰在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行業裡,為祖國加油,這就是我們這代人的時代使命,這就是我作為一名石油工人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