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5日訊 上海知青徐桔桔、北京知青賈愛春放棄都市優越安逸的生活,回到曾經插隊的遜克縣奇克鎮山河村。她們帶領村民通過優化種植結構、土地規模經營、應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等手段,在大旱之年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每公頃土地純收益達到6100元,入社農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2012年底,又成立了遜克縣第一家農民合作社協會,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實現農業產業化作出了有益探索。
作為邊境小縣,遜克縣受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制約,現有人纔總量較少、外引人纔動力不足、人纔流動渠道不暢,這些問題成為困擾和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知青徐桔桔、賈愛春重返山河村創業的事跡,使遜克縣委班子認識到:引進知青人纔,發展知青經濟,必將為遜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勃勃的生機。
為推進人纔強縣戰略實施,拓寬地方人纔引進新渠道,遜克縣立足縣域7700餘名知青的資源優勢,認真做好『知青資源』這篇文章,全力支持退休知青反哺第二故鄉,向曾在這裡下鄉的廣大知青再次吹響了『集結號』。
抓好『三項常規』,夯實知青人纔引進基礎。一是對縣域人纔引進機制重新進行了規劃設計,並成立了專項領導小組。二是完成了遜克縣知青信息采集工作,廣泛開展緊缺人纔需求調查,詳實掌握各領域發展所需緊缺人纔。三是制定了《關於充分發揮知青資源優勢助推遜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了《遜克縣知青志願者征集計劃》,進一步明確了知青志願服務方式和途徑。
實施『六項工程』,吸納知青人纔返鄉興業。建立『一個網站』,即遜克知青家園網站;開闢『一個園區』,即知青產業園,由知青志願者自行管理服務;打造『一個知青點』,即由知青設計、開發、運營的遜克知青?;建設『一個糧店』,即『遜克知青糧店』,主打『寒地、綠色、對俄』三大品牌;樹起『一座豐碑』,即遜克知青牆,進一步弘揚知青文化史;成立『一個組織』,即遜克知青上海聯誼會,為遜克知青在上海開展活動搭建平臺。
創新『五種模式』,推進知青人纔柔性流動。遜克縣委結合縣域教科文衛、農林水利、地礦國土、經貿旅游、投資創業、高參智囊等方面具體需求,組織知青采取項目投資、返鄉助農、智力支持、牽線搭橋、技術指導等志願服務模式為遜克發展獻計獻智。目前,遜克縣已有知青志願者50餘名,仍有知青陸續報名,其中有企業家、教授、農業專家、醫生等,這些時刻關心關注遜克的『外腦』,為遜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智力後盾。
做好『三項服務』,完善知青人纔關懷機制。一是抓宣傳,擴大知青人纔影響帶動力。二是抓服務,積極營造良好氛圍,主動關心知青,激發知青的創業活力。三是抓機制,深化知青人纔政策體制創新。明確各部門在知青人纔引進工作中的職責任務及工作方式。同時,落實了人纔工作專項基金,全面完善知青人纔的政策投入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