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30日訊(記者 張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大興安嶺新林區碧洲鎮(場)黨委不斷探索黨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結合招商引資、產業發展、資源管理、服務民生等工作,創新了富民黨建『四+四』活動載體,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兩個作用』,促進了全鎮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支部+協會』,引領群眾共同致富
為切實解決種養殖戶分散經營成本高、風險大的問題,大興安嶺新林區碧洲鎮(場)黨委采取了『支部+協會+基地+產業大戶』的『四位一體』發展模式,助推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職工群眾致富。
由支部指導協會完善機制、規范運行,使之不斷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各產業協會依托基地,把產業大戶聚集起來,統一規劃產業用地、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扶持政策、統一價格銷售等,為種養殖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一條龍』服務,實現特色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同時,建立黨員、會員帶小戶、帶散戶,幫助困難戶的幫扶聯戶機制,黨員和會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全鎮共選樹黨員致富示范戶12個,協會會員幫扶36名困難群眾實現了脫貧,帶動164戶職工群眾參與到創業致富工程中來,戶均增收6000元。
『乾部+項目』,推動重點工作完成
大興安嶺新林區碧洲鎮(場)黨委實行了領導乾部包保重點項目制,將招商引資、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重點工作逐一細化分解,責任落實到每名黨員領導乾部身上,推動各項重點工作的完成。
鎮(場)長張英奎積極向上爭取政策、爭取資金扶持,向省老促會爭取資金10萬元,硬化了主街道500延長米;西伯利亞紅松景觀林建設項目在地區科技局立項,爭取資金30萬元,實施了撫育和美化工程,共鋪設沙石路2公裡,撫育紅松林29.8公頃,栽植紅松7萬株,建成了全國獨有的西伯利亞紅松人工林觀賞區。在改善民生環境方面,副鎮長張忠遠帶領職工群眾集中整治環境衛生,節省人工費10萬元,幫助41戶居民遷到樓房,完成平房改造25000平方米;副鎮長張志權整合社區資源,創辦了集職工讀書、娛樂活動、科普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實現資源共享。
『黨員+群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大興安嶺新林區碧洲鎮(場)黨委堅持『便民、利民、惠民、為民』的原則,采取一名黨員聯系服務一名群眾的方式,及時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題,使黨員人人有作為,群眾家家得實惠。
大興安嶺新林區碧洲鎮(場)黨委在黨員中開展了『群眾致富我鋪路,黨員帶頭促民富』活動,黨員幫助群眾找路子、選項目、學技能,帶領群眾創業致富奔小康。同時,新林區碧洲鎮(場)黨委還設立了黨員先鋒崗10個、黨員責任區12個,建立了黨員、青年、低保等志願者服務隊6支,及時為群眾提供便捷服務、解決實際困難。幫助居民賈國財的兒子患聯系治療精神病,並將其納入低保,緩解賈國財家日常的生活壓力。其中,在職黨員與群眾結成38對幫扶對子,為孤寡老人、工傷職工等義務獻工200人次;為社區愛心超市捐贈衣物、日用品300件,捐款6000元。新林區碧洲鎮(場)黨委還采取『人對人、面對面』的走訪形式,宣傳政策法規、收集社情民意、及時化解矛盾糾紛。
『委員+支部』,夯實基層黨建基礎
新林區碧洲鎮(場)黨委建立了黨委委員黨建聯系點和黨建工作包保責任制,從基層做起,從支部抓起,讓每個支部都『強』起來。按照《新林區基層黨建百分考核標准》,黨委委員指導各支部自查自評、定准等級,黨委委員再結合查找出的問題,指導各支部制定整改方案,全程跟蹤督辦落實。通過與支部黨員座談交流,分析支部特點、黨員狀況,黨委委員為每個支部設計了各具特色的活動載體,使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如,在管護黨支部開展的『保護生態我先行、林下經濟人人抓』活動中,支部黨員鄒國良帶頭養殖黑木耳6萬袋,帶動5名管護隊員發展林菌、林果經營;在派出所黨支部開展的『創優質服務,爭服務先鋒』活動中,黨員利用雙休日深入到居民區刨冰池、掃巷道,清理殘冰積雪29車;幫助種養殖戶拌料、接菌18次,得到了群眾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