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10日前沒審批大排檔全部取締 大排檔須『持證』
2013-07-09 14:23:14 來源:生活報  作者:董新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7月9日訊 冰城的夏天,路邊的大排檔已經成為一種餐飲文化和標志。只是大排檔在受歡迎的同時,也因造成的污染以及產生的噪聲等被貼上“髒亂鬧”的標簽。7月初,哈爾濱市城市管理局發出消息,按照《哈市規范治理街路餐飲大排檔工作實施方案》,全面啟動街路餐飲大排檔規范整治。10日審批大限將至,業戶和市民在觀望,這一次的整治能否真正“落地”?

  燒烤大排檔上許多人赤脯上陣。蘇強 攝

  經營許可劃“硬杠”

  7份材料10日前送審

  市城管局會同市城管執法、工商、食品藥品監督、公安等部門和各區城管、執法局聯手解決街路餐飲大排檔違章佔道、設置混亂、污染環境、噪音擾民等問題。整治工作分三部分進行,即第一階段摸底調查,第二階段審批許可,即10日前,符合設置標准的街路餐飲大排檔業主到所在區城管局辦理審批手續,10日至20日將進行第三階段的規范治理,全面取締未辦理審批手續的街路餐飲大排檔。

  記者了解到,按照要求,快速路、主乾路、重點區域、重點商圈、景觀性旅游街區及黨政機關、學校、醫院周邊及居民小區內禁止設置餐飲大排檔。此外,原則允許禁設區域以外且符合審批條件的次乾路及以下的人行道臨時設置街路餐飲大排檔,但其臨時佔道面積必須控制在20~100平方米內,佔用時限為7月上旬至9月30日,經營時間為每日18時至23時,23時後必須撤離。此次針對街路經營餐飲大排檔設置了6大標准,經營大排檔的業戶想要獲得經營許可需提交7份材料,並於10日前到相關部門辦理審批手續。

  管理部門出“高招”

  重點區域重點治

  大排檔整治拉開帷幕,哈市各區相關執法部門已經開始了行動。日前,道裡區出臺規定,業戶在經營中實行全程保潔,做到市撤場淨,不再進行集中清掃保潔,每30個攤位各配一名管理和保潔人員。規定中還指出,每天8時保潔完畢,市場為業戶建立檔案,與業戶簽訂責任狀,明確各自責任。業主入市經營自帶笤帚、撮子、垃圾袋、五彩布,將經營物品放在五彩布上,自行將經營過程攤位內的垃圾及時進行清理入袋;市場開辦單位增加管理、保潔人員和垃圾容器,按30比1的標准,每30個攤位配備管理、保潔人員各1名,增設1個垃圾容器,每名保潔人員在所負責路段上進行不間斷巡視,發現垃圾及時清掃,對業主的垃圾袋及時進行收集;市場開辦單位對攤區環境衛生進行自查,對3次督促環境衛生仍不合格的攤位將取消其經營資格。道裡區攤區辦為全區街路市場攤區統一施劃了攤位線,保證不外溢。

  以大排檔聞名的道外區草市街,也成為重點治理區域。以往,草市街夏季大排檔幾乎被認為是“不治之癥”,有關部門每年接到附近居民的投訴近兩千次。今年道外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采取了設立抵押金制度,即所有在草市街經營大排檔的業戶,營業前都要按規模繳納一定數額的抵押金。一旦大排檔出現違規經營,第一次執法局會對其進行警告。從第二次開始,要對違規的業戶進行罰款,每次罰款1000元,直至將抵押金完全扣除,最後取消其大排檔經營資格。為解決燒烤產生的濃煙和異味,道外區還建議大排檔業主協商安裝淨化器。除此之外,道外區執法局還引進企業參與,為大排檔制作安裝統一圍擋的帳篷和桌椅。既限定了大排檔的經營范圍,又宣傳了企業,且不增加攤主開支。據介紹,目前草市街大排檔已經被統一的圍擋和帳篷遮蔽,桌椅擺放整齊,每張桌子下都放著一個垃圾桶。

  經營業戶要“毛腳”

  邊乾邊看走著瞧

  針對哈市此次針對街路餐飲大排檔開展的嚴管整治行動,多家業戶意識到此次嚴管和往年似乎不太一樣。不少業戶有些擔心,這次整治動作挺大,會不會真嚴打?南崗區儀興街一帶多家餐飲大排檔經營業戶最近都有點“毛腳”。聽說這回經營大排檔需要審批,不但要提交臨時佔道申請書,還要周邊商家業戶同意,而且要提交衛生許可、工商營業執照等材料。一家燒烤涮的王姓老板對記者說,即使這個問題能解決,這一帶商家百分之八九十沒有營業執照,衛生許可更無從談起,沒幾戶能拿出符合要求的申請材料。另一家業戶的老板說,據說這次整治還要統一綠白相間顏色的棚、傘,我家剛買的紅色的傘,圖的就是個吉利、生意紅火,不能不讓用吧。

  通過采訪,記者發現,業戶們對於此次嚴管反映各不相同。眼下因為不具備規范要求的申請條件,大多數業戶處於“放挺”的觀望狀態,一些經營多年的業戶認為此次嚴管或許和往年一樣,可以用錢或者用人情解決。而一些剛涉足大排檔的業戶則認為,法不責眾,看看咋處罰再說,應該不會都不讓擺,只是對於申請審批,大家口徑很一致,條件太嚴格,申請也申請不下來,只能等著被“整治”。不過不少業戶表示,對於自家已經備好並用著也不錯的棚傘問題較為關心,不知道是不是非要換要求顏色的棚傘,他們希望這不是一次不必要但強制性的投入。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