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9日訊 記者近日從市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佳木斯市在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上打破過去環境整治“大幫哄”、“一刀切”的做法,實行科學規劃,分類推進,有緩有急,主次分明,集中使用資金和人力、物力,做到一個地區不年年重復投入,整治一次管長遠,建立長效機制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適應的軟硬件,打造安全、衛生、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
結合新農村建設,實行分類整治。按照新農村星級村的建設標准,把環境整治作為一項硬性指標,重點加大了對中心村、中心鎮的環境整治力度和投入,實行村(屯)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同江市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百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將全市131個自然村屯按地理位置、基礎條件等因素劃分為一、二、三類,分類別制定切實可行的建設標准和實施方案,落實整治措施。今年將完成44個自然村屯綠化達標任務,逐步增加村四周綠化面積,城鎮裸露地達到100%硬覆蓋及綠化。集中治理公路兩側鄉村環境衛生,重點是三條國省乾道兩側的35個村屯的環境衛生和示范帶、示范園區日常管理,達到田間路邊無雜草、邊溝無污水、路邊無柴草垛和雜物,實現庭院整潔、畜禽養殖場所布局合理、柵欄規范整齊。針對沿路村屯和遠郊村屯制定不同的驗收標准,分類指導、同步推進,力爭年內全市131個村屯面貌都有大的提昇。
“五場”建設與管護機制得到全面落實。“五場”建設,即垃圾場、取土場、糧食晾曬場、糞肥堆放場、柴草垛堆放場建設,已成為農村環境整治必要條件,全市行政村“五場”建設達到90%以上。各縣(市)區根據實際情況都建立相應的環境管護機制,重點整治村已完全具備管護的人、財、物,有專門的管護隊伍,有專項管護資金,有專用的管護設備。樺南縣設置公益性崗位,實行動態管理,200戶以上村屯3人,200戶以下村屯2人,並有專門的垃圾清運車,從事村屯日常管護和清掃,保持環境衛生管理的常態化。同時加強對村屯環境衛生的監督檢查,對責任心不強,保潔不到位的人員及時進行調換。
整治與監督並序,實行多渠道的監督管理。各縣(市)區都將環境整治工作納入重點目標考核,建立領導包片責任機制和工作分工推進機制,實行一級監督一級,媒體與群眾相結合的監督體制,建立“黑紅”榜,正反獎懲。樺川縣全面啟動環境整治工程,重點整治樺富路、雙樺路、建橫路沿線28個村屯,全縣采取因地制宜高標准,分類指導上水平進行整治,分穩定提高村和轉化提高村兩類標准進行考核。4月24日,縣優美農村環境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縣委、政府督查室、精神文明辦、目標考核辦,新農村辦5個部門組成考核組,對主要沿路28個村屯進行了督查,並進行了現場打分,抽查結果納入鄉鎮、村屯全年目標考核中。通過暗訪、督查、指導等方式進行綜合推進,建立“五個機制”,即清掃保潔機制、經費投入機制、檢查督管機制、評比公示機制、獎懲激勵機制。為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引向深入,縣電視臺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播出環境整治專欄26期,社會廣角欄目播出正面宣傳17期、反面曝光9期,提昇了民眾愛護環境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