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黑河
搜 索
『博物館群』架構黑河城市『文化符號』
2013-07-15 13:58:20 來源:黑河日報  作者:劉 劍 張 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黑河7月15日訊 愛輝歷史陳列館、知青博物館、旅俄華僑紀念館……博物館主題齊發,並非簡單一加一疊加——

  日頭高照,曬出了黑河的歷史味道,夏日裡的愛輝歷史陳列館游客絡繹不絕,一位來自福建的女游客向筆者發出這樣的感慨:“接近歷史,如臨其境。眼見為實,感同身受。幾千公裡的旅途,意義就在這裡。因為這座城市我了解了原本並不熟知的歷史,因為生動的歷史我熟悉了這座陌生的城市。”

  愛輝歷史陳列館、知青博物館、旅俄華僑紀念館、闖關東紀念館、二戰歷史遺址系列館……筆者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了解到,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黑河“博物館群”的戰略構想,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市區、愛輝鎮為中心,輻射全市的博物館網絡布局。目前我市的博物館正處於特色化、專題化、多樣化各種主題齊發的繁榮局面,博物館數量和發展現狀在全省同級別的地域城市中已經走在了前列。

保護傳承文化遺產——

因城市了解歷史,由歷史認識城市

  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吳玉艷說:“我市打造‘博物館群’首要目的還是要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只有先保護好,纔能更完整地還原歷史,纔有可能去更好地認知歷史。”據吳玉艷介紹,自1975年我市首家博物館——愛輝歷史陳列館建館以來,特別是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市委、市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秉承著“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宗旨,近幾年新建和改擴建的博物館可以說是遍地開花。全市博物館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從單一的文物系統綜合類博物館發展到文物系統博物館、行業博物館、民辦博物館多種形式並存,綜合類、歷史類、藝術類、自然類各種主題齊全的繁榮局面。我市現有注冊登記博物館17家,陳列室90餘家,歷年來各館接待觀眾總數千餘萬人次。此外,還有很多欲注冊和計劃籌備的博物館,也不乏很多個人辦館。

  眾館中,愛輝歷史陳列館似乎最受游客青睞,它坐落在清代第一任黑龍江將軍衙門駐地、中俄《璦琿條約》簽訂地——璦琿新城遺址內,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唯一一座以全面反映中俄東部關系史為基本陳列內容的專題性遺址陳列館,屬國家一級博物館。

  筆者看著園區遺址中的殘牆斷壕,仿佛依稀可見愛輝守疆重鎮的昔影,仍然透射著強烈的民族尊嚴。該館主展廳入門左側的創意城牆,格外吸引游客的注意。那是一堵別致的風鈴牆,懸掛著1858個風鈴,偶有風起,風鈴震動作響,寓意警鍾長鳴,勿忘1858年《璦琿條約》割地之恥。來自廣東的一對夫妻帶著孩子認認真真參觀了全館,夫妻倆感慨,“我們一家三口不遠萬裡來到黑河,感到不虛此行。風鈴震動鳴響,內心深感震撼。小小的邊城,悠悠的歷史。”該館朱副館長向筆者介紹,他們也做過不少游客調查,現在該館的日參觀量最多能達到千餘人次,其中南方客人佔到六七成,特別是以一家三口家庭式組合居多,而與剛纔那一家三口相似感受的家庭大有人在,人們因博物館的魅力而喜歡甚至著迷於黑河。

歷史不死,廢墟作證——

打造教育基地,實現文化惠民

  “進入博物館看遺址,進入遺址看博物館。歷史不死,廢墟作證。”這是二戰歷史研究者、孫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徐鈞對當地博物館的總結,他說:“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歷史的重要載體,所以建設好博物館就是在保護歷史、傳承文化。”

  由於是曾經的戰略重地,位於孫吳的一系列二戰遺址遺跡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二戰歷史文化博物群體,較大規模日本侵華罪證遺址遺跡104處。其中日本侵華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軍人會館陳列館都形成了館捨,而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侵華日軍勝山要塞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侵華日軍731細菌部隊孫吳673支隊遺址、侵華日軍曾家堡飛機場遺址等都是“露天博物館”,沒有形成館捨,但這絲毫不影響游客的興致。勝山要塞由於所處的地理和歷史優勢,已先後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黑龍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順利通過國家級3A級景區驗收,勝山要塞自2007年9月20日正式開園以來,接待國內外游客近10萬人次。這個二戰主題的博物館群也已逐漸成為孫吳縣文化產業的龍頭。此外,孫吳還打造了一處特色博物館——平度村史館。該館展示了平度村移民60餘年的發展歷程,對反映“闖關東”移民潮,繁榮黑土地,影響北方文化,推動民族交流與融合具有深遠意義。平度村也因此形成了遠近聞名的具有“闖關東”時代特色的“平度文化”。當地村民也經常帶著孩子或組織學生參觀,該館的老館長評價的好,“村裡有個博物館,增添很多文化氣息,潛移默化提高了村民文化和鑒賞素質,這正是文化惠民的好表現。”

  “博物館群”逐漸興起,需要有足夠的專業人士維護管理。盧顯山便是文管會在超編的情況下破格錄用的吉林大學三名研究生之一。由於專業對口,小盧在工作上顯得格外得心應手。對於“博物館群”的建設構想,小盧十分贊同。他說:顯而易見,現在能看到一些縣(市、區)已經形成了區域博物館群落,除了孫吳二戰遺址文化,以黑河博物館為中心的市區博物館群也早已形成,黑河博物館是我省13個地市中第一所地市級綜合性博物館,以它為中心輻射出去的有愛輝歷史陳列館、知青博物館、旅俄華僑紀念館、中俄藝術陳列館等。北安也已形成以北安博物館為中心的博物館群落。北安博物館館捨是黑龍江日報社舊址,始建於1936年,是我省第一張黨報的誕生地。該博物館中紅色北安部分主要弘揚了廣大軍民在抗日戰爭、人民政權建立過程中的功績。該博物館內容與同位於北安的黑龍江省工委舊址、黑龍江省政府舊址、黑龍江省軍區司令部舊址、黑龍江日報社舊址共同交織成一個“紅色”博物館群,也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此外,我市還打造了很多符合時代、填補空白的特色專題館,如墨爾根古道驛站博物館、鄂倫春民族館、五大連池火山地質博物館等。所以總體看,我市博物館已經形成若乾“小群”,逐漸匯集“大群”的格局。同時,打造出很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客觀上實現了文化惠民。

“小群”匯聚“大群”——

“館群效應”點燃文化發展繁榮之火

  面對“博物館群”這個新名詞,吳玉艷向筆者解讀了我市的構想:所謂“群”,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簡單疊加,而是要一加一大於二,形成“館群合力效應”,打造城市影響深遠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品牌,實現城市的文化發展與繁榮。

  目前我市公立展館已全部免費開放,愛輝歷史陳列館完成改陳工程,全面提昇展覽水平;中俄藝術陳列館成功舉辦首屆“建行杯”中俄藝術品拍賣會,敲響了黑龍江省文化產權交易第一槌;知青博物館全國巡展上海首展取得圓滿成功;旅俄華僑紀念館擬赴俄阿穆爾州舉辦巡回展……全市各館始終堅持以滿足廣大社會公眾精神文化需求、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目標,不斷提昇服務質量,獲得了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可。現在,我市仍在積極探索由政府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博物館的模式。從目前取得的效果看,我市博物館對文化遺產保護,本地的風土人情、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的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在傳播行業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現文化惠民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市還將按照高起點、高標准的要求,繼續打造一系列主題鮮明、內容翔實、形式新穎的博物館,使其成為公眾文化休閑與旅游消費的上佳選擇。市民共享城市文化碩果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架構城市博物館群帶動旅游產業、對俄文化交流,最終促進城市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