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最美基層乾部王淑媛:紮根興十四村的『110』
2013-07-21 14:08:45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1日訊(記者 侯巍)  2004年,作為全省首批志願者的王淑媛來到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當起了村官。“大學生對農民能有啥幫助?”“不一定能呆長。”在村民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王淑媛深深紮根農村,一乾就是9年。  

  興十四村樟子松防風林。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9年裡,她大興教育,建智能溫室大棚,推廣玉米膜下滴灌技術……獲得了村民的認可,贏得了百姓的信任,被村民譽為“興十四的110”。2012年,王淑媛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

  

  興十四發展規劃圖。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7月15日,記者走進興十四村,感受“最美基層乾部”為農村發展注入的鮮活生命力。

  

  付華廷向記者介紹溫室大棚內的禮品西瓜。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這孩子能吃苦,是個人纔”

  初見王淑媛,她剛匆匆忙忙趕回來,朴實的王淑媛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農村工作經驗,讓王淑媛親切的像鄰居,盡管只有三十幾歲,但微黑的臉龐上透著朴實與堅毅。

  王淑媛1982年出生,蒙古族。剛來到興十四村時,一切都那麼陌生。為了能讓自己融入村子,王淑媛帶著一個日記本,經常跟著老支書、老村委會主任到田間地頭,挨家挨戶去了解。誰家有困難,誰家土地不增收,她都記在心裡。兩個月下來,她能夠准確叫出每個村民的名字。

  “小王一點沒有架子,剛來時住在我家。這孩子特別能吃苦,村裡不管年齡大小她都能聊幾句。”說起王淑媛剛來的情景,69歲的張學鳳老人打開了話匣子。

  王淑媛告訴記者,興十四村人有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勁。自己正是受這種精神的影響,一路走過來,不僅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很有價值。尤其是老書記付華廷及村民們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照,讓她產生了一定要回報這份恩情的決心。“到農村工作必須先熱愛農村,只有真正喜歡了纔能做得更好。同時也要經歷從大學生轉變為農民的過程。”王淑媛說。

  

  興十四村牧草種植基地。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2007年,看到村裡的孩子上中學都要到幾十公裡以外的縣城住校或者通勤,孩子們辛苦,家長也擔心。這讓王淑媛萌生了要在村裡建所學校的想法,村裡會同意嗎?自己也僅僅是剛工作三年的“毛丫頭”,大家會支持嗎?令她沒想到的是村委會一致通過了她的提議,並由她負責這一計劃。

  接下來,說乾就乾,跑教育廳,跑發改委。整整一年多的時間,她都在馬不停蹄的奔波中度過。經過努力,一個投資200餘萬元的興十四中學建成了。聽著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望著明亮的教室,王淑媛那一刻淚流滿面。

  為了提高科技能力,增加玉米單產,王淑媛在縣農技推廣中心的幫助下,在全村推廣玉米膜下滴灌技術。種植戶付德連一臉不信,“她都沒種過地,能把產量搞上來?”雖然不太認認可,但在王淑媛的百般說服下,付德連當年嘗試種了20?玉米,結果當年效益就翻了番。嘗到甜頭的老付在王淑媛的勸說下,又進行了旱改水種植水稻試驗。從來沒種過水稻的付德連,給王淑媛找來的技術人員下了通牒,達不到收獲目標就賠款!“沒想到,真成功了,這丫頭有點眼光!不僅1?水稻達到了目標還多出了2千斤達到了17000斤。”從此倔強的付德連改變了對王淑媛的態度。“王淑媛是個人纔。”今年,付德連種了140?土地,成了名副其實的種植大戶。

  為了動員村民學科技,王淑媛先是帶著大家到各地參觀,隨後把農業專家請來講種植技術,又協調新配套設備。村民李紅說起種植經歷,十分感激,“以前都不敢種水稻,育苗,防病一竅不通,都是王淑媛把專家請回來,教會我們,還把我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了,產量提高了,農閑時有心情去跳舞,到文化中心學習。”

  

  農業示范區內王淑媛詢問番茄生產情況。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興十四的110

  為農民公寓安裝太陽能,做大培訓經濟。一件件、一樁樁的事情農民們看在了眼裡,慢慢的,王淑媛獲得村民的認可,也獲得了來投資的企業認可。樂於幫助企業解決問題,有什麼困難都願意找她幫忙的企業負責人,還送她一個“興十四的110”外號。

  2011年,由於村裡工作特別忙,懷孕7個月的她仍然堅持出差,由於過度疲勞,導致出差途中羊水破了,孩子生下來纔2斤9兩。望著瘦小的孩子,王淑媛十分內疚。欠孩子的太多了,住院一個月的時間裡,村民們心疼她,都跑去看望她。孩子剛滿月,她又早早回到工作中,由於天氣寒冷,她落下腿疼的毛病,直到現在,左腿膝蓋下還是麻木的。

  

  王淑媛與工作人員攀談無土栽培芹菜技術。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我是為百姓辦實事的人。”王淑媛把村總支書記付華延的話當作人生誓言。2010年,省委提出要在興十四村建成佔地4000畝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示范帶動全市、乃至全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最終達到“西有楊凌,北有興十四”的目標。王淑媛放棄了節假日,孩子送回了老家,一心撲在工作中。目前,現代農業示范園已經建成萬米智能溫室1棟、建成了日光節能溫室和陽光節能大棚1000多棟。

  在王淑媛的努力下,農業部實用人纔培訓班、省委組織部等部門各類培訓班在興十四村成功興辦50多期,已培訓各類人纔5萬多人。9年裡,王淑媛也從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村官,到村委會主任助理,到富華集團總經理助理兼辦公室主任、接待辦主任、興十四鎮鎮長助理,到興十四村黨總支副書記,之後又當選興十四鎮副鎮長。雖然職務一變再變,但她紮根農村的信念沒有變,那就服務好農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位於我省西北部,是1956年由山東臨沂地區移民過來的移民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已經發展成為幅員4.2萬畝,其中耕地2.4萬畝、人工林1.5萬畝,人口1萬多人的高標准社會主義新農村。2012年,興十四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58萬元。

  “是興十四村的土壤培養了我,是老書記付華廷艱苦奮斗的精神鼓舞了我。雖然從學生變成了農民,但是我不後悔,只有踏實下心來,沒有什麼乾不好的。”王淑媛說。

  興十四村從2004年時的僅有800多人口的小村莊,到今日1萬多人口,王淑媛神采奕奕地說,“未來我們要打造5萬人口的現代化小城鎮。”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全國知名網絡媒體興十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