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31日訊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增強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減少暴雨造成的損失,基礎設施的昇級改造只是一方面,還需要市政管理和城市開發理念的同步提昇和優化,充分考慮如何恢復與增強必要的雨洪調蓄與滲透功能,盡快形成蓄排結合的防治體系。
加快改造,提高現有排水能力
近段時間,南方城市屢遭大暴雨侵襲,使光鮮的城市瞬間變成『水城』。對此,我市排水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我市的排水系統從某種程度上說並不完善,之所以多年來沒有出現大的內澇,這主要還是得益於我市雨水少於南方城市,但偶然的幾次暴雨突襲,還是會凸顯城市的漬水『陣痛』。
記者了解到,針對目前我市出現的30多個內澇點,有的已經被列入了改造計劃,正在進行改造。其中,水務部門根據今年市政道路整修改造的范圍,將清福街,東小一條路、向陽街、解放路、長安街、西海林街、光華街部分路段的排水管網與市政道路維修改造同步進行,計劃新建市政排水管網1200米,總投資260萬元。同時,市建設局也正在對市區29條道路進行改造維修,排水系統隨路建設。
城市防澇應從全面規劃入手
根據經驗來看,暢通城市『水動脈』,通則不『痛』。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我市幾個立交橋下比較容易積水,光靠改造管網和泵站,並不能徹底根治下凹式立交橋下積水的痼疾。因為,很多積水是『不請自來』的『客水』,是城市發展全面缺乏『排水意識』的產物。
所謂『客水』,指的是某一排水設施設計流域以外的來水。『在設計之初,每一個泵站都有一定的流域范圍,其排水能力通常只考慮這個流域的流量。』市排水總公司生產管理科科長方佔波說,隨著城市的發展,每個泵站實際負擔的『客水』越來越多,其中西十一立交橋泵站等因設備老化,設計不合理,已經『體力不支』了。
因此,治理下凹式立交橋下積水,光靠改造橋區排水設施遠遠不夠。方佔波強調,為了盡量減少客水『作亂』,應規定新開發的項目自帶相應的排水系統,將整個城市的排水系統與城市整體建設規劃統籌起來考慮,而不是碎片化地設計,從根本上防治城市的內澇,還是要從城市規劃設計上下工夫。
夯實排水防澇『城市基本功』
城市排水防澇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是一項需要科學規劃建設的應用工程,更是一個需要切實轉變理念的良心工程。但是單純依靠增加排水工程設施,來達到消除漬澇災害的目的,既不可行,更不經濟,也不符合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講,城市雨水也是資源。
方佔波認為,防洪排澇不能只指望排水管網,在提高排澇設計標准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如何恢復與增強必要的雨洪調蓄與滲透功能,盡快形成蓄排結合的防治體系。比如,在城市規劃中盡量把公園等公共綠地設計得比周邊地面低一些,在道路地面鋪設中盡量使用透水材料,同時在立交橋周邊修建儲水設備,以便把暴雨蓄積起來,減輕城市排水管網壓力,將內澇威脅變成資源優勢。對湖泊河道日益減少的城市而言,如何盡可能地恢復和利用河道體系,使其與市政排水管網共同組成城市排水體系,無疑更是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