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31日訊 (記者 王蕊) 1家醫院,於耀光、葛萬英、石榮輝等共7名退伍老兵,15載並肩築夢的歲月,180餘名心手相連的醫護人員;
走遍了大慶周邊10多個市縣,兩次援藏,免費診治患者27萬人次,支出資金超過500萬元……
15年間,這群退伍老兵以大慶市眼科醫院為“光明事業”的後方陣地,不遺餘力為患有眼疾的百姓施醫捨藥。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記者走進大慶眼科醫院,走進這群退伍軍人身邊,聆聽他們的公益夢。院長於耀光說,當過兵的人,幫助老百姓的信念已經深入骨子裡,創辦這個醫院,就是想為家鄉人民和各地患者做點事,如果這就是公益事業,我們會一直做下去。
為圓百姓“復明夢”建醫院:不懂“公益事業”只想回報社會
31日上午9時許,當記者走進來到大慶眼科醫院院長辦公室門前,院長於耀光的門是鎖著的。原來,今天是醫院免費為老英雄劉連滿做白內障手術的日子。
老人今年已經八十高齡,十年前便得了白內障,受限於家裡條件,一直把病拖到現在,若再不接受手術,視力將會嚴重下降。於耀光一聽說,便把老人接了過來。這次檢查,老人的眼睛同時有白內障和青光眼雙重眼疾,手術情況復雜,於耀光心裡惦記著,便跑上跑下的跟著去看了看。“他的事跡和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能在這個時候幫他除去眼疾,我們也覺得非常滿足。”
熟悉於耀光的人都知道,這位性格耿直、雷厲風行的民營醫院院長曾是沈陽軍區空軍某部醫院院長,轉業之後被分配到地方衛生局當乾部。坐機關“坐不住”,他總想乾點事。得知大慶地區風沙大,患眼疾的人很多,但全市還沒一家專業眼科醫院,很多患者只好到外地求醫。1998年,於耀光便籌資創辦了大慶市第一家民營眼科醫院。
2009年,於耀光帶來17人團隊第二次援藏。資料圖
“像這樣的免費手術,醫院不知道做了多少例,從醫院建院那天,這樣的行動也跟著開始了。”那一年,正趕上肇源縣發洪水。於耀光聽說很多居民得了紅眼病,沒多想,他們幾個人領著俄羅斯的眼科專家來到鄉鎮,為當地的百姓免費講課。
白手起家建醫院,難度可想而知。而在工作繁重,醫院還未盈利的時候,於耀光團隊便已經行動起來了,為失明的老人免費手術、跋涉千裡到農村居民會診……他始終認為,愛心不是建立在經濟的基礎上,只要想到了,他就會身體力行地去做到。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於耀光都盡可能地幫助有需要的人。
作為省殘聯復明定點醫院,大慶眼科醫院幾年來的愛心舉措“小有名氣”。2007年,大慶眼科醫院代表黑龍江省醫療系統兩次組織醫療隊進藏送光明,醫院帶了9個人,價值12萬元的醫療設備趕赴了西藏,完成了108個手術。而這一次的援藏之行,也成了醫院首次大規模地救助有眼疾的患者。

副院長石榮輝給記者講述防控中心的故事。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受助群體之廣、治療效果之好,讓於耀光看到了“行動”的力量,帶著一份對當地百姓的惦念,2009年,醫院又派出17人的團隊,准備充足地奔赴日喀則地區的3個縣城,做了256個手術,每天工作時間10個小時。帶隊的於耀光記得,在海拔4600多米的日喀則地區,大家都有了強烈的高原反應,頭疼、流鼻血,醫生、護士吸著氧氣,甚至連醫療設備都不好使了。可他們仍然在這樣的條件下同時展開3臺手術,最多一天為85位患者剝離了白內障,到了晚上23時點多,當地的醫生都累得坐下了。重見光明的藏族同胞摘下紗布後欣喜若狂地撲在他們的懷裡。
從那時起,醫院開展為武警消防官兵眼健康檢查,走訪大慶市周邊280個老區、鄉鎮以及25所敬老院,跋涉10萬多公裡農田小道和礦區公路為1.5萬多名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眼病普查;常年開展“光明萬裡行”免費診查活動,行程超過27萬公裡,診治患者23萬餘人……群眾的口碑樹起了醫院良好的社會形象,大慶市政府將全市中小學生近視眼防控中心、七歲以下兒童視力篩查中心、市防盲辦都放在了大慶眼科醫院。

於耀光工作照。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部隊的教誨始終讓我銘記於心,總想為國家的社會和經濟建設做些事,而我的力量有限,就從服務老百姓開始,從這家醫院開始。”於耀光堅定地說,更讓我開心地是,有一群我的兄弟也這樣認同我,我們一起做這項“光明事業”。
石榮輝就是於耀光口中的兄弟之一,與於耀光過去同屬一個部隊。在2011年轉業後,他被於耀光的公益“光明事業”所感染,也追隨而來到大慶。讓他難忘的是,他接手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牽頭實施開展建立全市中小學生近視眼防控中心。
這個防控中心主要是針對全市30餘萬名中小學生的眼健康需求,由政府和職能部門批准的中小學生眼健康防控機構,定期為當地的中小學生提供包括電腦眼壓、綜合驗光、眼底檢查等共10項內容、價格為101元的視力免費檢查,對學生的真假性近視進行辨別,對斜、弱視進行矯正和治療,並建立視力健康檔案。
“這一切的費用要由醫院來承擔,我們為了讓孩子們安心地接受檢查,醫院還投入了一批費用,單獨購入了一批設備。而至今,這樣的民心工程卻沒有得到民心。”石榮輝還記得,當初為了開展起來,他要挨家跑學校。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熱臉貼了冷屁股,許多學校都覺得,“民營醫院能靠譜嗎?是不是有經營目的啊?”就這樣,紛紛沒了回音。
石榮輝看起來很硬朗,可1957年出生的他也56歲了,來到醫院的那年,他放棄了原本清閑的工作,更鮮少地回到沈陽的家人身邊。接了這個項目,也不知道跑了多少冤枉路、受了多少白眼,很多事都是親歷親為。而這些他甚至不敢告訴家人,生怕家人會惦記。想起那段時光,硬漢子石榮輝竟不覺地掉下了眼淚。
“我身邊的很多人都覺得心疼,更覺得不解,我為啥跑到這兒來受苦。可我看到大家都懷著信念在為這份事業忙前忙後的時候,我懂了;當我看到來接受檢查的孩子們篩查出了眼疾,痊愈出院的時候,我明白了。”
2011年4月18日,在大慶市東新三小進行眼健康免費檢查的時候,發現四年一班的一名女學生右眼斜視,這次確診讓她的母親終於安心了,原來,跟爺爺奶奶一起住的女孩經常幫奶奶穿針,卻總是穿錯了,當時媽媽就有疑慮,卻一直沒檢查出來。
沒有立體視覺的13歲女孩王曉瑩、斜視的11歲女孩魯蕊、裸眼視力提高了的林慕南;自2011年2月20日防控中心運行以來,截至目前,共為90所學校的1.5萬人進行了檢查,已有500名學生復診或得到矯正……當這一個個名字、一串串的數字閃現在石榮輝的眼前,一個個孩子的變化就發生在眼前,這一下子就讓石榮輝的心裡踏實了,興奮了,心中的這團火又重燃了。
如今,這家創建15年的民營醫院,年手術量6000例,年接待門診患者10萬人。有世界著名的專家學者定期坐診,有與美、日、德、瑞士等眼科技術發達國家同樣先進的眼科檢查及手術設備,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患者來院就醫,成為大慶首屈一指的“放心滿意醫療機構”,被黑龍江省評為“感動黑龍江英纔團隊”,而這7個人的“公益夢”也是越做越大。
“目前,醫院正規劃新建一座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國際化眼科醫院大樓,面積3萬平方米,高99米,30層,設36個科室、300張床位,直指大慶市高新區的地標性建築……”說起醫院的規劃,醫院事業發展部的主任、項目負責人李傑滔滔不絕起來。同樣是退伍軍人出身,當了37年兵,李傑對於這份光明事業他感同身受。
“創辦醫院是承擔一份社會責任,讓黑土地的普通百姓患者不出家門、不出市區就能享受到世界水平的技術纔是我們最大的夢想,也將是我們不懈的追求。這個眼科大樓的落成將為更好地服務百姓提供條件。”李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