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精『雕』城如畫 哈市以創城為牽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013-08-07 09:11:27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7日訊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是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協調發展的綜合載體。2012年,我市新的一屆市委班子作出舉全市之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重大決策,全市上下把創城作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牽動工程、改善城市外在形象的助推工程、營造良好道德風尚的鑄魂工程和滿足市民生活需求的惠民工程,取得了紮實的成績,打造出城市文明的“昇級版”。即日起,本報推出“‘創城效應’匯聚向上力量系列報道”,對我市一年來在創城過程中取得的各方面成就進行全景式報道。

  四季美如畫,一城潔似家。

  如今的哈爾濱,水洗的馬路不見塵土飛揚,精致的牌匾令人賞心悅目,服務貼心的導游圖展示熱情好客……“哈爾濱變化太大了,處處透出文明和諧之美”,來哈參觀考察的揚州市代表團成員發出由衷的贊嘆。

  近期,來哈學習城市管理經驗的國內考察團絡繹不絕。給遠道而來的客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是哈爾濱市容面貌的煥然一新,更有城市管理的細膩貼心、市民素質的明顯提昇……而這些改變,正始於一年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起步發力。

  事實上,在艱苦卓絕的創城努力下,哈爾濱不僅展示出城市風貌的變化,更探索著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模式,打造出城市文明的“昇級版”。

  精細化管理“雕琢”城市細節

  歐式白圍欄、多彩遮陽傘、鐵藝啤酒架——這是道外區太古街上一處整飾一新的餐飲大排檔。

  馬路大排檔的髒亂、無序是哈爾濱城市秩序的“頑疾”。如何根治這一“頑疾”,變陋習為“風景”,成為哈爾濱城市管理者思考的問題。

  從今年起,哈市制定了餐飲大排檔經營審批准入制度,要求申請經營大排檔的商家必須按照要求進行規范化改造,經營時間不得超過23時。同時,管理部門還為合法經營的大排檔配備專門保潔人員,每晚提供“保姆式”全程保潔服務。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95家改造一新的餐飲大排檔獲得經營資格。

  堵不如疏,用人性化的細致服務破解城市管理難題,以創城提昇城市管理水平。冰城餐飲大排檔的“昇級”之路正是哈爾濱在創城中用精細化管理“雕琢”城市的一個縮影。

  主乾街路15分鍾之內循環清掃一次,出現一個煙頭15分鍾內必須清走;307條街路實行機械化清掃,夜晚水衝洗作業;公交站廊、街牌路牌等“城市家具”定期清理,雨後即擦;“馬葫蘆”缺蓋6小時補上,主乾路公廁開放延至22時……隨著一項項具體到“雞毛蒜皮”管理制度的出臺,哈爾濱的城市管理正在潛移默化間迎來從粗獷到細膩的嬗變。

  以創城為牽動,哈爾濱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建立完善了垃圾分類收運處理和背街背巷、居民庭院、市場攤區、燒烤大排檔的衛生管理及保潔長效管理機制,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城區道路清掃和清冰雪機械化率、水衝洗率明顯提高,機掃率由15%提高到60%。

  “現在,精細化、高標准的作業已成為街道保潔的常態。”松北區城管局局長劉繼祥說,“我們要求主要街路定期循環水洗,沿街果皮箱每天要清理、擦拭6次,嚴格做到城潔如家。”

  “大城管”破解“整治回潮”怪圈

  城市整潔的背後,是哈爾濱市“大城管”模式的確立。

  去年,哈市理順城市管理機制,將9項城市管理任務下放街道辦,把城市環境“捆綁”在最基層,讓城管責任真正“落地”。今年,我市又全面構建“大城管”格局,將幾十家委辦局、行業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納入城市“管家”之列,一一落實管理責任,嚴肅考評問責,由此搭建起一個高位統籌、協同聯動、權責對應、齊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機制。

  “大城管”讓百姓感受最明顯的,是城市管理問題總能得到及時高效解決。

  “以前反映馬葫蘆丟蓋,光找責任單位就得好幾天,然後纔有人來管。”的士司機王明剛說,“現在只要給數字城管打個舉報電話,馬上就有人來過問解決。”在他看來,城管部門解決問題的速度明顯加快,老百姓反映情況“好使了”。

  “大城管”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體系和督查機制,形成體系完備、運轉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破解了“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把哈爾濱市容環境引入“整治—提昇—再整治—再提昇”的良性軌道。

  在“大城管”這一全新機制的基礎上,哈市以創城為牽動的“治髒、治亂、治差”專項行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全市城鄉結合部、市場攤區、老舊社區、基建工地等衛生環境明顯好轉,牌匾廣告、露天燒烤、車外拋物、“中國式”過馬路、亂停亂靠等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城與人在互動中提昇文明

  帶上文明,請您腳下留情,莫讓“踏青”成“毀青”;帶上文明,請您手中有愛,莫讓“隨手”髒街景;帶上文明,請您心存公德,莫把粗俗當個性……

  這是今年端午節前夜,由市文明辦、哈爾濱日報、市城管辦聯合發起的“端午踏青,帶上文明”大型公益行動發出的倡議。

  當晚,全市有5000餘名環衛工人上崗作業,江畔街路、公園廣場、主乾街路雙倍配置保潔人員;沿江區域、多個廣場不間斷循環收運垃圾,沿江公廁全天開放,專人24小時管護花草;城市管理12319受理中心平臺快速傳遞應急信息,及時處理突發事件。

  第二天清晨,當踏青的上百萬游人散去,人們驚異地發現,今年端午前夜狂歡成為近年來秩序最好、環境破壞最少的一次。統計數字顯示,垃圾總量較去年減少了三分之一,落地垃圾大幅減少,環衛工人提前一小時收工。

  “事實上,如果沒有市民自備環保袋撿拾垃圾,是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的。”一位環衛保潔隊負責人感慨地說,“這不全是我們管到了、掃到了,更主要的是市民素質提高了。”

  城市潔淨度的提高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規范著市民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提昇著市民的素質,帶動市民主動參與城市管理、維護城市環境。“管理上水平”與“市民提素質”之間正在形成一種良性互動。

  城市管理與市民素質的良性互動正是“創城效應”連鎖放大的結果,體現在城市的每一個溫馨細節:早市上,擺攤小販帶上小垃圾桶,隨時收集攤邊垃圾;濕地公園,野餐大媽備好“迷你”掃帚,餐後地面潔淨如初;就連私家車裡,也往往配上一個環保袋,車外拋物明顯減少……

  “創城有利於促進城市管理的現代化精細化長效化,因為創城幾乎所有的測評指標都與城市建設和管理密切相關。”市文明辦副主任吳國恩說,通過創城,有利於全面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進一步提昇城市環境質量和形象品位,把哈爾濱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大城市。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東北網大型專題報道 一路向北